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0-02-17 15:47:02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具有強大的人傳人特性,從很大程度上說,普通民眾的行動決定了這場戰“疫”的成敗。關注普通民眾在這場重大公共危機中的行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和死亡的威脅,除了醫療衛生系統和政府部門的部分工作人員,其他社會個體基本上只能待在家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身邊的人和事就會發現,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突發公共危機中普通民眾的巨大轉變與進步。
民間力量的成長,社區組織的活躍。一般來說,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眾的“等、靠、要”思想會比較嚴重,被動等待政府的“上門服務”,與國家、政府對應的社會能動性不強。但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網上最活躍的就是社區群、小區群、村莊群。廣大民眾主動建群、加群來交換信息,并動員自有資源、協調行動,自主解決了很多問題。城市中平常不相往來的鄰居、農村原子化的個體,都自發組織起來,聯防聯控,參與到居家隔離、消毒防疫、防護勸導、為一線工作人員送溫暖等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發揮了各種正式、非正式社區組織的功能。原來不知道居委會在哪里、不認識小區物業人員的廣大市民,“有事找單位”轉而向各位“芳鄰”求助的類似現象非常普遍,民間和諧共處的社區、鄰里關系也在這次事件中得到了高度的強化。這為未來的社區治理、國家治理積累了深厚的社會資本,也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會能動性的發揮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樣本。
高度配合政府的防控行動。為了防疫需要,湖北特別是武漢,采用了封城、封路等隔離手段,客觀上給廣大民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鄉民眾高度配合政府的統一指揮,沒有出現大面積的物資哄搶、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沒有出現對管制政策的對抗。整個城市,條條空巷,運行井井有條。與往常政府耗費巨大的資源、人力動員不同,這次廣大民眾積極主動配合政府的防控行動。這不僅節約了寶貴的疫病防控資源,而且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礎,對打贏傳染性極強的新冠肺炎戰“疫”發揮了關鍵作用。
對謠言的辨識度明顯提高,主動辟謠。面對后果嚴重的突發性事件,信息的反饋往往因為突發而滯后,因認知不足且后果嚴重而產生廣泛的社會焦慮。在這種背景下,謠言的產生與傳播就不可避免。在這次疫情中,最初幾天出現了一些謠言,這完全符合謠言產生與傳播的規律,但這些謠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別是知情民眾主動辟謠而消失,后續幾乎沒有產生傳播范圍較大的謠言。這次新冠肺炎各種謠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時披露相關信息的影響外,主要還是與廣大民眾知識的增長、判斷力的提升有關。但民眾對新冠肺炎的認知顯然不是提前儲備的,而是海量的民間科普在短期內發揮了重要作用。相較以往的重大突發事件,這種局面應該是非常大的進步,也是非常難得的治理經驗。
從集體理性走向群體包容。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于廣大民眾來說是新生事物,在互聯網和自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民眾易失去理性。反觀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應對的輿情,廣大民眾表現出了較高的集體理性:在輿情的內容上,建設性的批評逐漸取代了泄憤式的批判,客觀的監督性行動取代了情緒性的破壞;在應對輿情的行動上,廣大民眾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靜、謹慎地接受、轉發、發表相關信息與言論,以及基于冷靜的反思。與此同時,在較多細節的披露和媒體的引導下,民眾開始設身處地地思考一線工作人員的處境,不再盲目指責,社會包容度顯著提升。
社會在危機中前進。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雖然廣大民眾表現出了巨大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的進步,但我們仍然需要冷靜、客觀地關注、反思與普通民眾進步不匹配的一些問題。
民眾參與應對重大公共危機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寬。在這次新冠肺炎的阻擊戰中,與以往“上動下不動”的被動局面不同,社會層面的能動性被激活,民眾參與的熱情高漲。但我們必須注意到,普通民眾有序參與的渠道仍然不多。
網絡輿論還有拓展空間。在這場戰“疫”中,互聯網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無論是對民眾的科普、對民眾的行動要求,還是民眾的自發救助行動,一部分是依托互聯網完成的,互聯網是“吃瓜群眾”最有力的工具。這就需要對互聯網的精準調控。
疫情信息披露的細節不夠,時效有待提高。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擊戰中,疫情的失控與重新控制、輿情危機的產生與消失,都與疫情信息的披露高度相關。疫情信息向廣大民眾披露越及時、細節越多,疫情危機、輿情危機越容易控制,反之就很容易失控。反思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種種原因披露不及時、細節不夠,才釀成后續的疫情危機和輿情事件。這是我們以后在應對各種危機時需要重點關注的。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湖北省社會發展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