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0-03-30 08:41:03
檢測樣本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
武漢戰疫報道組
最忙碌的疫情“前哨”,依然保持戰時節奏。
在武漢光谷城核心區,一幢尚未正式啟用的辦公樓里,當每份樣本被送入一層的2000平方米空間里開始流轉,就意味著最多8小時內就能測定,送檢者是否已面臨新冠病毒的侵襲。
運行近50天來,這樣的樣本測定,武漢火眼實驗室已完成23萬多份。
“作為一個可以每日完成2萬人份檢測的機構,武漢火眼實驗室的檢測能力一直位于疫情發展速度之上。”華大武漢前線指揮部負責人朱師達說。
從2月16日至今,火眼的日檢測量,就再也沒低于湖北每日新增確診病例。
即使湖北新增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逐漸進入“雙清零”,火眼“依然清醒”,日檢測量始終保持在2000人份以上。
動力,來自一支由300多名華大基因科研人員組成的“檢測戰隊”,他們依然保持著“7×24”的工作節奏。
實驗室的每一個結果,對送檢者而言,此前意味著能否“有一張病床”,現在更成為能否“告別病房”的重要依據。
3月22日,在火眼實驗室入口處,數據每日更新的大屏幕前,朱師達慢條斯理地講述著,這一個個數據背后,一家民營科研企業如何用17年沉淀,“讓基因技術成為與新冠病毒對決的重要武器”。
技術積累決定實力
問:為什么華大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對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測定?
答:早在2003年,華大基因已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精細圖。與擁有多達30億對堿基的人類基因相比,新冠病毒只有3萬堿基左右,對華大來說,破譯新冠基因密碼自然不在話下。此后基于這些序列進而研發、量產核酸檢測試劑盒和測序試劑盒,也是順理成章的。華大有絕對的技術實力。
問:核酸檢測大家都已了解。通俗地說,測序就是讓我們知道這個病毒長什么樣?
答:在一開始,測序承擔的是這樣的作用。作為一個新的病毒,需要把它整個的基因組組裝出來,才能夠知道它跟其他冠狀病毒的異和同。同的部分就是要認知它的來源,可能的中間宿主等等,異的部分就是要特異性去開發檢測的試劑盒。
問:到現在為止,華大依然是唯一同時擁有測序試劑和核酸試劑生產能力的企業?
答:對。作為臨床診斷來講,核酸檢測是一個更大規模低成本的方法。測序不會大規模大批量地用于臨床診斷,但是它在溯源、監測病毒變化的過程中,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大家看到的研究報道,科研上的進展,其實都是基于測序技術。測序結果能夠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病毒的情況,發現和解答很多我們現在尚不知道的問題。比如,病毒從哪里來?怎樣侵犯細胞?怎么發揮作用?以及病毒是如何變化的?這種變化會產生什么影響等等。
問:兩種試劑盒同時應用,對華大來說是件挺難的事嗎?
答:不是。一是基于技術的積累,二是平臺的能力。所謂平臺,就是測序里面一個關鍵的設備叫測序儀,華大是國內唯一能夠量產臨床應用測序儀的企業,在國際上也是唯二的。
問:實現試劑盒保障供應后,為什么很快就開始著手火眼實驗室的建設?
答:華大創始人汪建老師在到武漢的第一天就明確表示,傳染病防控是檢測大于隔離,隔離大于治療。這種前瞻性也是基于他曾帶領團隊參與抗擊非典。這也讓我們都意識到,對于規模檢驗,一開始最大的瓶頸不是試劑盒,而是檢測能力。那段時間,面對“積壓病例很多,疑似病例數下不來,大量的病人需要有檢測結果才能確診并入院”的現狀,讓我們更加確定,只有試劑盒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通過高生物安全等級的實驗室大規模完成檢測流程。
問:2月5日剛剛啟動時,火眼的日檢測通量是1萬例,3月1日就實現翻倍至2萬例。25天時間實現迅速提升,是在當初設計火眼時就準備好的嗎?
答:一開始的設計通量是每天1萬例。在整個2月份,檢測能力都高于實際檢測量的,這與“床等人”是一個意思。我們的檢測能力,一定要比我們的需求要高。從數據變化也可以看到,從2月中旬提出應檢盡檢、日清日結等要求以來,檢測數量在四五千到六七千之間。
到2月底的時候,基于對特殊人群檢測的需求,量一下子上來了。其實在2月20日左右,我們已經在考慮繼續提升檢測能力。因為應檢盡檢的實現,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我們的判斷是,社會復工復產會帶來更大的需求,我們就計劃把通量進一步提升,但進一步提升需要一個過程。
在3月1日就提升到2萬的日檢測通量。這是在我們計劃中的,但比我們的計劃更早實現。在檢測需求快速提升的情況下,不管是在設備物流上面,還是在人員調撥上面,時間極限壓縮,第二天就實現了2萬通量,現在都是保持這樣的一個能力。果然到了3月5日,檢測量超過了1.6萬。
其實火眼的能力還是有富余。日清日結、應檢盡檢、24小時交付,都是我們的承諾,一定要做到。
問:華大是一家民營商業機構,但在疫情期間并沒體現這一特性。
答:汪建老師帶領的華大,一直都很具有社會責任感。非典的時候就捐了30萬人份試劑盒。這次,截至3月22日,華大基因共計向全國捐贈134050人份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并已全部發放到位。第三方愛心機構通過向華大基因公益采購對全國各地捐贈試劑盒共計178600人份。此外,華大還聯合猛犸基金會等慈善組織,對日本、秘魯、安哥拉、菲律賓、塞爾維亞、文萊、阿根廷、貝寧等國捐贈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我們現在想的,就是通過所能所學所為,更好地為社會發揮作用,在這個過程里,商業利益、經濟訴求不是最重要的。當然,也需要有實力和能力來做這件事。
火眼應成為基礎設施
問:現在檢測樣本送到火眼,多久可以出結果?
答:六七個小時就可以。但是,規模化檢測有先來后到。按照要求是24小時之內要出結果,這個可以保證做到。其實大家容易產生一個誤區,比如,PCR實驗一般來說,2~3個小時就可以做完,很多人就不理解,為什么檢測結果要隔天才能拿到?原因在于,第一,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的過程,不只是單純的PCR實驗而已,它還包括滅活、取樣分裝、核酸提取等,整個實驗流程,再到發放報告,平均是在六七個小時左右。第二,是規模化通量的問題,舉個例子,去火車站買票,一個人買票半分鐘,但是1萬個人買票,只開一個窗口的話,那就要排三四天,所以要增加窗口,同時讓每個窗口更高效。這就是規模化自動化的作用。一些小型實驗室對于600個樣本的檢測就需要做一天。但是我們一個批次就可以做完,24小時不停去做,最終確保具有日檢測2萬人份的能力。
這也是為什么,只有火眼實驗室這樣的模式,可以在疫情期間承擔大通量的檢測任務。
問:疫情結束之后,火眼還有繼續存在的價值嗎?
答:火眼實驗室不會是一時的。基于這樣的模式,華大基因已經在武漢、深圳、北京、上海、天津、長沙、石家莊、重慶(技術支持)、無錫(技術支持)等9地布局火眼實驗室并承接樣本檢測工作。另外,青島、貴陽、昆明等地的火眼實驗室正在籌建中。能夠共同承擔起人群排查等更多疫情防控任務,為全國復工復產提供科學支撐。
在我的理解里,火眼實驗室是一項基礎設施,應該與疾控體系一起組成立體的公共衛生防控體系,成為“國家隊”的一部分。同時,經過驗證確實有效的火眼模式還可以在海外復制,為國際社會防控疫情發揮作用。
核酸檢測的確定性最高
問:核酸檢測的準確性還是在一段時間受到了質疑,大家會覺得CT、血檢更準確些。
答:我們還是要堅持科學——是不是病毒感染,一定要找到病毒的證據。
有一段時間核酸檢測爭議比較大,主要有幾個原因。第一是采樣是否到位或合格。因為檢測只對樣本負責,樣本里面有病毒,就一定可以檢測出來。第二是病程的影響。在疾病發病的過程里,從下呼吸道到上呼吸道再到咽喉、鼻腔,病毒的載量是不一樣的。采樣的規范性和病程都會影響到樣本里有沒有病毒。在第7版的診療指南里,出院標準增加了肛拭子,這就是一個更加嚴格的標準。第三是試劑盒的質量和靈敏度。不同的研發工藝,也一定程度會影響試劑盒的表現。
另外,血檢就是檢測血液里的抗體,一個是IgM,一個是IgG。IgM是非特異性的抗體,在感染的最初幾天會出現,但是再過幾天就下去了,IgG是一個長期的抗體,但可能要到一周之后才會出現,所以也不適合做篩查和診斷,現在已經獲批的IgM和IgG的試劑盒,適用范圍還是輔助診斷。
目前,核酸檢測還是確定性最高的,但需要在樣本質控方面做得更好。
(記者:王長路劉麗君徐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