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3-31 14:35:03
新華社成都3月31日電 題:“馬背桶”退休記
新華社記者康錦謙
馬明科今年67歲,他用四十多年時間做了無數只的木背桶給鄉親們背水用,自己也得了個“馬背桶”的外號。如今,看著清水通過自來水管嘩嘩地流進自家水缸,馬明科便將做木背桶用的鋸子、鑿子等近20件工具用一口大箱子鎖了起來,馬明科“退休”了。
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馬蹄鎮馬嶺村,當地稱為“羊嘶巖”,位于烏蒙山區。馬明科告訴記者,按當地人的說法,“巖”字代表著貧窮落后。“前面是深溝,后面是高巖,吃水要靠背,賣豬要靠抬……”這段順口溜是“羊嘶巖”昔日境況的寫照。
馬明科做背桶,老伴兒背水。和“羊嘶巖”上的所有人一樣,馬明科的妻子陶正會15歲便開始背水,因為路途較遠,她每天天不亮就得去找水、排隊守水,就這樣整整背了40多年。
馬明科做的木背桶,大的有半人高,桶口圓大,桶底略小,系有雙肩背帶,是川南缺水地區農家自制的、適合崎嶇山路上背水的工具,最大容水量能達到100多斤。為方便小孩背水,馬明科還做了體積小一些的背桶。
近年來,涉及道路建設、飲水工程、經濟產業等各類扶貧項目先后在“羊嘶巖”上實施。
2017年,“羊嘶巖”上每家每戶修建了“愛心水窖”,山上還建起了提灌站,通了自來水,終于結束了千百年來缺水的歷史。
退休后的“馬背桶”從手藝人變成了莊稼人,家里6畝地里種下了李子樹和核桃樹,他還喂了40多只本地生態雞和兩頭豬。陽春三月,萬物復蘇,馬明科每天忙著給地里的核桃樹修枝丫。馬明科告訴記者,核桃樹去年才掛果,作為手工藝人,他有耐心。
“馬背桶”生活的轉變,也是當地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包括古藺縣在內的瀘州市三個貧困縣全部摘帽,32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人口脫貧39.6萬,貧困發生率降至0.09%。
馬明科告訴記者,他其實還是難舍做了幾十年的“老活計”。侄兒馬興圭對木工技術感興趣,他便傾心盡力地將自己畢生技術都傳授給他。
馬明科說,現在的生活很方便,桶子、盆子都能在超市里買到,他一度擔心這門傳統木工技藝失傳。但侄兒現在又使用這門技術做出了別的東西,精美的木門窗、生活裝飾品等。“等地里的活忙完了,我也想再試試。”馬明科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