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04-07 10:31:04
打開湖北觀鳥圖
湖北的鳥也如其地理位置一樣,南北不靠,東西不占,沒有太多特殊可言。但如靜下心來細品,南來北往的鳥們還是很相中湖北這塊寶地的。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全省以山區和丘陵為主,處于我國地勢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按照動物地理區劃,分屬華中區的東部丘陵平原亞區和西部山地高原亞區,并兼具華南區特色和西南區成分。
江漢平原為長江泛濫和漢水三角洲延伸、淤積而成的沖擊平原,區內水網密布,濕地眾多,獨特的江湖復合生態系統成就了湖北“千湖之省”的美譽,
對湖北的鳥的科學認識,也是從江漢平原的水鳥開始。1863年英國人斯文侯在他的《中國鳥類目錄》中,收錄了十余種采自1861年開埠后的漢口的鳥種,其中多數是鷺、燕鷗、秧雞、鸻鷸等水鳥。國際極危物種青頭潛鴨,幾乎終年可見,已變為本區域的代表性物種。
十多年前,還不太常見的棉鳧、黑鳽,現在有了比較多的穩定觀測點,倒是以前不算太難見的董雞,卻越來越難覓蹤跡。有一種猜測是隨著稻蝦連作的推廣,青頭潛鴨受益良多,董雞的適宜生境卻在減少——二者對植被高低的需求不同。
沿海遷徙的鸻鷸類,在本區幾乎都已有過記錄,其中不乏灰瓣蹼鷸、斑胸濱鷸、長嘴鷸這樣的明星。
長江故道是本區內較有代表性的一種特殊生境。其中天鵝洲故道和何王廟故道,是極危物種長江江豚的自然遷地保護基地,前者還分布有國內第二大的麋鹿種群,也因此生境受到較好保護,而讓更多鳥類有了安全棲息場所。
當然,本區域也并非只有水鳥,位于本區北緣的京山,就因豐富的林鳥資源和極具特色的觀鳥普及,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評為了“觀鳥之鄉”。
每年春秋季節,中國中東部大部分的遷徙林鳥,幾乎都會從本區經過并做短暫停留,武漢的一個城市公園甚至一個綠植搭配較好的小區,都是遷徙鳥類補充能量的加油站。冬候鳥中,斑背大尾鶯(sinensis亞種是1912年在漢口被發現而命名的)、紅頸葦鹀、北領角鸮在本區都有較穩定記錄;仔細搜索,鐵爪鹀也能找出來。
鄂西北山地,由秦嶺山脈東延部分、大巴山東段、武當山脈、荊山山脈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神農架,對這里的探索,以往較多地主要在中低海拔的景區,更多區域仍有待進一步探索,也因此這些年不斷有新的省級新記錄從這片自帶神秘光環的林區被發現,其中包括做分類的專家們在此發現的中華鷦鹛。
宜昌大老嶺森林公園是一個重要的林鳥分布點,這里的鳥種與秦嶺南麓中海拔大體差不多,初夏季節的3-4天時間內,可以記錄到近100種鳥。琉璃藍鹟是為數不多的在湖北境內(模式標本采自房縣馬夫嶺)被描述的種,繁殖季在大老嶺也不難見到。鄂西北山地的其他保護區、景區,鳥種尚無太多特殊之處,只是海南鳽的存在頗為惹眼卻神秘,它們在此區域的分布廣度與實際數量,恐怕短期內還難有答案。
鄂西南的山地,主要是巫山和武陵山脈的一部分組成。五峰后河保護區是這里的明星,與湖南壺瓶山保護區相鄰的它,也曾是華南虎的棲息地。后河豐富的鳥種吸引了不少觀鳥愛好者前往。
當然,斑翅鷯鹛也可以到位于宣恩縣的七姊妹山去找,這個保護區還不太被人所知,其間的亞高山泥炭蘚沼澤極具科研和保護價值,這種生境里會有什么特殊鳥種么?前幾年,武漢的觀鳥人也開始前往利川的福寶山等地探秘,并希望能約同重慶的同好們做一次同步的調查,相信對于補充湖北鳥種記錄會有新貢獻。
鄂北和鄂東北為低山丘陵區,北有大洪山、桐柏山,東有大別山。大別山綿延于豫、鄂、皖三省交界處,西連桐柏山,東經天臺山、天堂寨等,直至安徽的將軍山。
白腹隼雕、白冠長尾雉早已讓廣水成為拍鳥愛好者趨之若鶩的地點,而紅安的藍喉蜂虎繁殖群也是很多人的心頭好,這里甚至有過一筆栗喉蜂虎的記錄。近年來,武漢北部的黃陂山區,除了有白冠長尾雉,也不斷有其他新發現,其中棕三趾鶉,算是目前已知這個鳥種最靠北的繁殖記錄了。
鄂東南的幕阜山脈,為鄂、贛、湘三省界山,這里是白頸長尾雉分布的邊緣。白鷴在九宮山也能見到,這里還有林雕、灰樹鵲、灰頭鴉雀、鳳頭鹀這樣的“南方鳥種”。研究人員近年在本區的通城縣多個地方,記錄到了麗星鷯鹛的鳴聲,并于2019年發表為省級新記錄。
湖北目前有記錄的鳥種約在560種左右,在省級行政單位中已算是不錯。相信隨著觀鳥愛好者和鳥類學者對湖北的關注度提高,這一名單還會繼續增長。湖北加油!
雷進宇 【編輯:丁寶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