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旗文稿
2020-04-13 10:49:04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提升其治理水平,既有國家治理共性問題,也有其特殊性。鄉村文化中凝結的優秀思想觀念、鄉村公共空間特有的社會結構特點,蘊含著豐富的鄉村治理資源,提升鄉村治理能力需要充分利用鄉村治理資源優勢,總結和提升鄉村治理經驗,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重視鄉村文化建設
鄉村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是鄉村德治的重要資源。遵循鄉村文化價值,通過弘揚鄉村優秀文化實現鄉村治理,是提高鄉村治理能力的有效措施。
農業文化。農業文化既體現在物質方面,如農具、地方品種、梯田,也體現在發展理念和信仰方面,如耕作制度、栽培措施、循環利用、生態理念和農業信仰等。更多的是物質與精神的結合,如農業景觀文化、農產品寓意文化等。農業文化與治理的關系,一方面體現在農業文化中包含了人與環境的關系,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和利用自然的生存智慧;另一方面,農業文化賦予很多農產品以特定的文化內涵和寓意,反映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如“平平安安”(蘋果)、“萬事(柿)如意”、“早(棗)生貴子”、“多子多福”(石榴、佛手)、“健康長壽”(桃)等,這些文化寓意,對人們具有重要的教化價值。
鄉村手工藝。鄉村手工藝的功能除了創造財富,滿足村民生活與精神需求外,還像“文以載道”一樣,凝結了村民們敬畏自然、崇尚祖先的淳樸精神信仰與心理訴求,承載著鄉村悠久的歷史文化、民間習俗及精神信仰。手藝人就地取材,憑借手工勞動,把諸如泥土、石頭、麥秸、竹子、柳條、玉米皮等天然材料制作成手工產品,并把產品功能和審美結合起來,滿足人們對美的要求。手工藝品所包含的思想、道德、信仰、愿望等內涵以及工匠精神,使其價值超出使用價值而成為實施教化的載體。
生活習俗。習俗作為一個地區居民生活方式的反映,是村民對作為本村成員身份的心理確認。這種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心理認同,是一種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從人的心理深層喚起對村落利益的關心。生活習俗作為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包括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的習俗,宗教信仰、巫術與禁忌等廣泛內容,對人們的價值觀、為人處世的原則和行為發生著重要影響。習俗對鄉村至少有三大功能,一是維護鄉村共同利益,這成為今天村民自治的重要基礎;二是組織鄉里協同生活,在諸如婚喪大事的協力互助過程中,人們不僅體驗到協作與互助觀念,還有對禮儀的理解和為人處世方式的熏陶等十分豐富的內容;三是維系村落共同生活秩序,村議事、制定村規民約、制裁和約束不良行為、調解糾紛矛盾,是形成群體意識、獲得參與觀念、增長議事能力,實現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徑。因此,傳承優秀習俗的社會功能,并通過移風易俗使之發揚光大,是鄉村治理的重要途徑。
鄉村文學藝術。包括富有地方特色的廟會、花會、地方戲、雜耍、游戲、舞蹈、民族體育、故事、傳說、民歌、鄉土文學等文化類型,也包括貼對聯、貼窗花、放鞭炮等民俗活動和節日慶典中的文化娛樂內容。人們常用“喜聞樂見”形容村落文化形式,反映的是村落娛樂文化的鄉土性和群體參與性特點。鄉村文學藝術最接近老百姓的勞動和生活習慣,像嗩吶、快板、評書、對歌等,很多娛樂形式都來源于生活。鄉村文藝通過寓教于樂實施教化,或歌頌好人好事,或鞭笞丑事惡俗,文藝節目或故事所傳達出的對人的教導、感化意義會延續到村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為人處事方式。
鄉村文化之所以能夠發揮治理作用,是因為在特定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村民具有很深的地方文化認同感,具有一致和穩定的價值觀,很多已經內化為人們的行為自覺。在遵循鄉村文化特點的基礎上實施鄉村治理,最容易得到村民的認可和接受。如通過整理優秀家規、家訓,利用人們為家族爭光的意識,使其在樹立良好家風中發揮作用;通過提倡新鄉賢文化,鼓勵外出的能人返鄉創業或為家鄉作貢獻;通過弘揚德孝文化,使敬老、誠信、互助等傳統美德逐漸成為村落文化的主旋律。
不僅如此,村落文化娛樂活動還可以破解如何將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有效傳遞到農戶和村民的難題。有些地方把政府的惠農政策、法律知識、國家大事等以村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表現出來,村民在娛樂的同時理解并接受黨和政府的相關政策。此外,鄉村文化建設在增強農民的凝聚力,重現鄉村生機,進一步實現鄉村整合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在共同參與的文化活動中村民獲得了集體榮譽感,強化了村民對村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助于恢復鄉村的活力。
鄉村文化在促進交流信息、密切感情、消除隔閡、化解矛盾等方面都有其獨特的發揮作用空間。就是像鄉村環境整治這樣的工程,也可以從傳統鄉村文化中汲取智慧,受到啟發。如種養結合、循環利用是傳統農業文化的精髓,依托鄉村作為實現循環利用的節點,鄉村的結構、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對維系鄉村低碳生活和鄉村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今天的廁所革命、垃圾分類、污水處理、人畜排泄物的消化等,如果能遵守鄉村可持續發展理念,避免呆板的工程思維,不僅節省投入和運營成本,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再利用。因此,傳統文化蘊含的治理智慧與現代科技的有機結合,是提高鄉村治理能力不可忽視的兩個方面。
強化鄉村教化價值
村落是一個天然的教化空間,村落教化是通過特定的村落空間結構、特殊的社會關系和文化結構發揮作用的。
在空間結構方面,鄉村是由一個個農戶組成的,每個農戶不僅空間位置是固定的,而且是開放的。所謂開放,指農戶的大事小情鄰里之間基本上都清楚,于是形成了特定的鄰里關系和熟人社會,并相應產生了多種熟人社會的規則,如鄰里互助、誠實守信、社會輿論等。這樣的村落形態會產生兩個效果:一是每個人都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二是便于村落內的輿論監督。村落監督現象在傳統鄉村無處不在,如“街頭巷議”作為村落輿論最為常見的形式,對村落成員行為的監督和矯正作用十分顯著。
在社會結構方面,鄉村具有兩個結構特征:一是以血緣為紐帶形成的家庭與家族關系。家有家規、族有族規,一個家庭或家族要維系成員的和諧需要有規矩。家規是為維護家族秩序,由家族制定并遺傳下來的教育規范后代子孫的行為準則,是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重要準則。把家規凝練成便于傳頌和銘記的格言、警句,就成為家訓,是對家族對子孫后代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二是以地緣為基礎形成的鄰里與同鄉關系。由于生產互助、生活互幫、應對突發事件等需要,也因為頻繁的互動條件和情感需要,于是形成了與鄰為善、守望相助、講誠信、守信用、遠親不如近鄰等文化傳統,發揮著引導人向善向上的教化功能,潛移默化地對鄉村成員的意識和行為發揮作用。
鄉村勞動是實施教化的重要途徑。特別是農業生產勞動,是幫助勞動者獲得知識和感悟人生的重要途徑。一系列優秀品質均可以在農業勞動中獲得,如善待大自然,尊重自然規律,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體驗勞動的艱辛,鍛煉耐力與忍耐力,培養誠實和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培養感恩和祈福的情操以及關愛生命等品質;在勞動過程中養成協作與互助的品質等。
提高鄉村的治理能力,要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充分利用鄉村的自治與德治資源,形成有效化解鄉村矛盾和問題的機制。要利用鄉村教化價值,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利用鄉村熟人社會的教化機制,從最小單元、最小細胞抓起,完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工作機制,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效果,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深入挖掘鄉村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