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面對復雜疫情,一起看中國科技的高分答卷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

2020-04-13 14:38:04

◎ 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 劉垠

從寒冬到暖春,2020年的開端,成為14億中國人一段特別的經歷。

十幾例、幾百例、成千例、上萬例……

武漢、廣州、上海、北京……

一種陌生的冠狀病毒以我們想象不到的速度傳播。

從武漢封城、多地區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多省市大批醫護人員趕赴武漢、綜合醫療手段救治危重癥患者、建方艙醫院,到第一例危重癥患者出院、第一個新增疑似病例為0的省份出現、多省市解除一級響應、援助醫療隊分批撤離湖北、離鄂通道重啟、武漢解封……終于,在與新冠病毒戮戰兩個多月后,中國境內好消息不斷傳來,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

科研攻關功不可沒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與病魔較量的阻擊戰,也是一場與病毒賽跑的科技戰。從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到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再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一再強調,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支撐,要綜合多學科力量加快科研攻關,在堅持科學性、確保安全性的基礎上加快研發進度,力爭早日取得突破,盡快拿出切實管用的研究成果。

科技界迎難而上,與新冠病毒短兵相接:不到一周時間就確定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并分離得到病毒毒株,及時與全球共享;面向全國揭榜,分階段推出多種檢測試劑產品;在較短時間內構建多個動物模型,為藥物、疫苗研發提供重要支撐;迅速篩選出磷酸氯喹、恢復期血漿等一批有效藥物和治療方案;重組新冠疫苗已獲批啟動臨床試驗……

從“鐘南山還沒讓出門”到“李蘭娟臉上最美的口罩痕”,再到“張伯禮做完膽囊手術三天重回一線”,這些院士和戰士被尊崇和銘記的背后,是無數科研人員用夜以繼日的努力贏得的公眾的信任和安心。

圖片來源:中新網

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經過實地考察后得出結論:科技驅動成為中國防控措施的一大特點。

吹起集結號和沖鋒號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所有人猝不及防。

在這場極其復雜的疫情前,我們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這個武器,如何最快速地打造出來?

中國給出的答案是科技。

1月25日,農歷正月初一,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強調要及早研判疫情傳播擴散風險,加強溯源和病原學檢測分析,加快治療藥品和疫苗研發,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總書記再次強調,盡快查明傳染源和傳播途徑,加快疫苗和藥品研發的進度,推進數據和病例資料共享,鼓勵科學家多拿出專業意見和建議;

……

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再次強調,“最終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并明確科研和物資生產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兩條戰線之一。

2020年第6期《求是》雜志發表的重要文章《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正是總書記在這次考察時同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和專家學者就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工作座談時的講話。

“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

這是歷史經驗之談。從西漢元始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提出的“隔離”是防疫的重要舉措,到明代中期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術,再到研制出滅活天花病毒的疫苗,總書記說,隨著現代醫學科技發展和公共衛生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霍亂、鼠疫、流感等這些曾經對人類造成巨大危害的傳染病逐漸得到了有效控制。

近些年來,在抗擊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等多次重大傳染病疫情中,科學技術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天,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最新斗爭中,科技再次被寄予厚望。

疫情是命令,總書記的指示是戰鼓。國有需,民之急,科技界責無旁貸。

最高級別的科研攻關沖鋒號和集結號迅速吹響。在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統籌下,劉鶴副總理靠前指揮,按照“戰時管理”,設立專班,掛圖作戰,責任到人,爭分奪秒。

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組長、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并親自帶隊赴中科院調研科研攻關應急項目和整體進展,就應急藥物研發、快速檢測產品研發、疫苗及抗體研發、病毒溯源、應對疫情國際科技合作等聽取專家意見和建議,圍繞一線疫情防控緊迫需求部署科技攻關重點突破方向。

1月21日下午,科技部組織召開“新型冠狀病毒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組第一次會議”。李蘭娟院士、王辰院士、張伯禮院士、陳薇院士、王福生院士等傳染病、中醫藥、藥物研發領域專家出席會議,并對第一批應急項目進行咨詢論證。

會議宣布,成立以鐘南山院士為組長、14位專家組成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

次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應對”首批8個應急攻關項目緊急啟動。幾乎同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溯源、致病及防治的基礎研究”專項項目指南,每個項目支持150萬元。

自此,圍繞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等5大主攻方向,科技部會同衛健委、藥監局等13個部門組建了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技攻關組,成立了藥物、疫苗、檢測、溯源、中醫藥等10個工作專班掛圖作戰,安排科研經費3.2億元,先后部署68個應急項目,組織動員全國優勢科技力量投入抗疫一線。

科研攻關的全力以赴,離不開前后方的攜手攻堅、協同聯動。聯防聯控機制科技攻關組設立10個工作專班,為每個項目配備項目專員,及時跟蹤了解、協調解決科研攻關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科技、衛生、藥監等部門無縫銜接,在推進血漿采集、試劑審批、病毒毒株共享利用等方面聯動工作,確保應急攻關順利實施。

科研攻關的全力以赴,離不開一大批以鐘南山院士為代表的科研人員的身先士卒。早在1月18日,一張鐘南山坐高鐵的照片“刷屏”網絡:在奔赴武漢的高鐵餐車一角,他滿臉倦容,眉頭緊鎖,閉目養神,身前是一摞剛剛翻看的文件。這次小憩,是他連續4天96小時奔走北京、廣州、武漢的一瞬間。

鐘南山在趕往武漢的高鐵餐車上。(蘇越明攝)

此后近3個月時間里,這位80多歲的老人陪伴著人們度過最難的時刻。每到疫情關鍵時刻,鐘南山科學理性的分析總能讓人安心。他的專業和擔當讓無數人動容。

在鐘南山院士等科學家的帶領下,科研攻關組緊扣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這一核心目標,科技界堅持科研與臨床、防控一線相結合,邊研邊用邊轉化,上演與病毒賽跑的“生死時速”,為“可溯、可診、可防、可治、可控”提供科技支撐。截至目前,已有試劑、藥物方面11個階段性科研攻關成果納入《診療方案》。

在這一過程中,為了及時回應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多場以科研攻關為主題的發布會,直面關切,答疑解惑。

與病毒賽跑 力求“可溯、可診、可防”

知己知彼是制勝前提。在病毒溯源和解析病毒方面,科研人員分秒必爭。

2019年12月31日清晨,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實驗師張磊被指派完成一項緊急測序任務,測序樣本來自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測序樣本可能含有未知病原,但她來不及多想,迅速投入序列測定工作中。不知不覺,電腦右下方的“2019”跳動為“2020”,她仍不敢有絲毫松懈。

“在這樣的緊急關頭,時間就是生命,鑒定結果早出來一小時,我們對未知病原的控制就早一小時。”等到手頭工作告一段落,天色已經發白。終于,武漢病毒所在2020年1月2日確定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

相較于2003年非典時期科學家用了5個多月時間才最終確定導致SARS的冠狀病毒,此次不到一周時間就確定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分離得到病毒毒株并向世界發布共享的速度,讓世界矚目。

在北京,病毒溯源團隊也馬不停蹄進行攻關。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安全技術研究中心參與了由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牽頭的病毒溯源攻關項目。專項啟動至今,該中心科研人員連軸轉。“有幾個人大年三十晚上也堅守在實驗室,大家都想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發現更多可能。”該中心主任童貽剛說。

在尋找病毒源頭的過程中,科學家們通過全基因組測序,進行序列比對,搜索數據庫尋找同源性。這個過程可以說是從海量信息中找線索,繁重且具有不確定性。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科學家在尋找病毒源頭和傳播途徑上做了大量工作。蝙蝠、果子貍、蛇、穿山甲都被認為是可能的源頭或是中間宿主。

相關科研團隊表示,下一步將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開展流行病學和溯源調查,搞清楚病源從哪里來、向哪里去,提高精準度和篩查效率。

在可診方面,疫情暴發之初,在“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研發”科研攻關應急項目支持下,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等單位開展了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產品和質控參考品研發,并成功研發PCR熒光探針法、可逆末端終止測序法兩種核酸檢測試劑盒,對于疫情防控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縮短檢測用時,提升便捷程度,推動診斷前移下移,科研攻關組于2月8日再次啟動應急項目,以全國揭榜招標方式,加快推動核酸快檢、抗原快檢和抗體快檢3類產品的研發。快速檢測技術和產品的突破,為實現疑似患者的快速診斷和密切接觸人群的現場篩查提供了保障。

關于病毒傳播途徑,中國醫學科學院秦川研究員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經流行病學和動物實驗證實,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仍是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方式。對于公眾關注的糞口傳播、氣凝膠傳播等,科研人員也進行了大量研究。

這些工作極大緩解了疫情早期人們的恐慌情緒,也為當前安全穩妥推進復工復產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與此同時,將這些科學知識盡快全面準確傳達給公眾也成為重要任務之一。為此,科技部主辦的權威科普平臺“中國科普網”開設“科普抗疫”專欄,進一步幫助公眾深化對新冠肺炎的認識,引導公眾積極樂觀地面對疫情,助力復工復產。

中國疫苗,快來了

3月17日,一則“中國新冠病毒疫苗獲批啟動臨床試驗”的消息刷爆朋友圈: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團隊研制的重組新冠病毒疫苗獲批啟動展開臨床試驗。這比官方公布的“預計最快的疫苗將于4月下旬左右申報臨床試驗”,提前了一個月。

“我國新冠病毒疫苗研發進展目前總體上處于國際先進行列。”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志自豪地表示。

疫苗并非解不了“近渴”的“遠水”,而是終結新冠肺炎疫情最有力的科技武器。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大疫苗科研攻關力度。按照總書記的指示,中央指導組科學判斷及時部署,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按下中國新冠肺炎疫苗研發的“快進鍵”。

陳薇院士早在2月初接受媒體采訪時就強調,疫苗不會是“馬后炮”。新型冠狀病毒變異再快,也在冠狀病毒這個大類里,目前大數據研究發展迅速,一旦有新變異出現,可以馬上通過生物信息學或大數據挖掘找到共用的靶抗原、發病機制或受體,可以快速指導疫苗的改良。

正因此,疫苗研發成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應對”應急攻關項目之一。科研攻關組確定了滅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組亞單位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5條技術路線齊頭并進的思路,遴選8個優勢團隊“并聯”開展疫苗緊急研制,實行掛圖作戰,每個工作節點精確到天。

在阻擊非典、抗擊埃博拉等多場硬仗中作出重要貢獻的陳薇成為被寄予厚望的“種子選手”。

她不負眾望。項目啟動以來,陳薇團隊聯合地方優勢企業,在埃博拉疫苗成功研發的經驗基礎上,爭分奪秒開展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的藥學、藥效學、藥理毒理等研究。陳薇說,按照國際規范和國內法規,已做了重組新冠病毒疫苗的安全、有效、質量可控、可大規模生產的前期準備工作。

截至4月2日,在武漢進行新冠疫苗一期臨床試驗的108位受試者均已完成接種。9日,二期臨床試驗啟動志愿者招募。這次的試驗規模更大,且引入了安慰劑對照組。

首位接種新冠疫苗志愿者靳官萍與“偶像”陳薇院士合影留念

與此同時,其他技術路線的疫苗研發同樣進展順利。在科技攻關組支持下,教育部從春節開始就動員有研究優勢的廈門大學、四川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科研團隊,重點從流感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三條技術路線并行推進,協同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加快開展新冠病毒疫苗攻關。

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介紹,流感病毒載體疫苗正在進行實驗動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預期4月底完成候選疫苗的臨床前研究并申請臨床試驗;重組蛋白疫苗已開展小鼠與兔子的動物實驗,并已掌握大規模生產高質量和高純度的疫苗蛋白技術;核酸疫苗是全世界都在積極探索的疫苗研發新技術,目前全球還沒有人用疫苗上市。

近日,在上海,工作人員演示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實驗過程。新華社記者 丁汀攝

“已有研發進展比較快的單位向國家藥監局滾動遞交臨床試驗申請材料,并已開展臨床試驗方案論證、招募志愿者等相關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志說。

王軍志認為,疫苗研發之所以能按下快進鍵,一是動手早,二是方向準,三是講科學,四是齊心協力。

同時,王軍志特別強調了疫苗的安全性。“中國疫苗領域的科學家正按照相關法規和技術要求,一方面全力以赴,爭分奪秒;一方面堅持按科學規律辦事,在保證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加快疫苗研究應用。”他說。

藥物治療亮出“中國方案”

有沒有特效藥?什么時候能找到特效藥?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最難回答的問題。

“兩個月內研發出特效藥或找到特殊的辦法是不太可能的。”鐘南山坦陳。

研發出特效藥太難了。新藥研發通常要耗費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以及巨大資金投入,在應急攻關項目中研發新藥顯然不太現實。怎么辦?科學家們給出的答案是,老藥新用,從已上市藥物中找出能有效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

這同樣不容易。科研人員從70000多個藥品或化合物中篩選出5000個可能有效的候選藥物,再反復試驗選定100個左右藥物在體內開展新冠病毒的活性實驗,終于,磷酸氯喹、瑞德西韋、法匹拉韋等一批藥物脫穎而出。

遵循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原則,老藥新用過程中,藥物研發該有的臨床試驗及安全評價步驟一個都不能少。“我們都期待一個新藥的出現,但新藥出現有客觀限制,也有時間要求。科學的事情不能降低標準,一定還要按照藥物研發流程把它做完。”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周琪院士強調。

“目前在臨床應用的科研攻關成果,均是經過嚴格安全研究和評價的藥物。在藥品說明書中,規定了適應癥、禁忌癥和不良反應,嚴格按照說明書或診療方案中的治療方法,可以確保安全。”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張新民鄭重承諾。

抗瘧藥物磷酸氯喹、抗流感藥物阿比多爾納入第六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原用于治療關節炎的托珠單抗,已進入第七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目前在武漢前線應用于治療重癥患者;法匹拉韋已完成臨床研究,顯示出很好的臨床療效。

“鑒于法匹拉韋安全性好、療效明確、藥品可及,經過科研攻關組組織專家充分論證,已正式向醫療救治組推薦,建議盡快納入診療方案。”張新民說,下一步,科研攻關組將進一步推動攻關成果在武漢應用,并針對目前國際疫情暴發的態勢,推出藥物治療的中國方案。

中國方案里也有中醫藥的巨大貢獻。“古稀之年,逆行赴漢,但讀書人在世,有三件事不能避:為國請命不能避,為國赴難不能避,臨危受命不能避。”大年初三赴武漢時,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72歲的張伯禮院士感慨。

張伯禮到達武漢后,深入紅區診察病情,和中央指導組專家、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迅速開展證候學調查,在此基礎上開展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研究,以及藥物篩選與新藥研發工作。

“宣肺敗毒顆粒是基于文獻—臨床經驗—藥物篩選相結合的路線所確定的一張處方,基于臨床療效較好的宣肺敗毒方,啟動顆粒劑型的新藥研制。”張伯禮說。

目前,張伯禮團隊收集已上市抗流感、抗肺炎中成藥65種,完成了中成藥組分制備、虛擬篩選結合體外評價、細胞因子風暴細胞模型和抗肺纖維化細胞模型建立等工作。

“研究發現具有抗新冠病毒、抗細胞因子風暴、抗肺纖維化等優勢品種,相關研究成果將有力指導臨床有針對性使用中成藥,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取得更好療效。”張伯禮說。

“針對輕型、普通型向重型轉化的阻斷,重點推動磷酸氯喹、法匹拉韋和中醫藥,針對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重點推動恢復期血漿、托珠單抗、干細胞和人工肝的臨床應用,目前均已取得良好的進展。”張新民說。

新型舉國體制下的協同大作戰

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長期積累。科技部黨組近日在《求是》撰文指出,過去十多年來,我國通過實施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生物安全重點專項等一系列科技創新攻關任務,構建了突發急性傳染病預警監測實驗室網絡體系和一批技術平臺,建立了快速識別病原體的檢測鑒定技術體系,創建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新發突發傳染病危重癥患者救治新技術新策略。

這些成績的取得,同樣離不開各部門、各領域的團結協作。

2020年春節前夕,在中科院微生物所的一間會議室,該所研究員馬俊才和前來所里的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魏強做了一次“頭腦風暴”。討論的內容是如何結合雙方優勢,開發一個支撐新冠病毒研究的系統平臺。

馬俊才牽頭的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具有信息平臺的優勢,而魏強帶領的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有毒株實物資源。疫情暴發之初,兩人就一直在思考和討論如何更好地為抗擊疫情服務。當天討論后不久,1月24日,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上線了。

從1月24日到2月4日,在短短10天內,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訪問量便達到625.7萬人次。

不止如此,除了重點發布此次疫情相關的毒株資源及科學數據外,該系統還綜合了病毒檢測方法、基因組、科學文獻等綜合信息,并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科技資源專題服務。

這是此次新冠肺炎科研攻關大協作的一個縮影。疫情防控是“一盤棋”,科研攻關同樣也是“一盤棋”。在總書記親自指揮部署下,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共同為國為民而戰,再次驗證了科研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必要和有效。

不光是科技界內部強調多學科合作,科研院所、高校、企業持續深度融合,加大藥品和疫苗研發力度,形成了一環扣一環、高效海量、有序并行的有機銜接鏈條。

“1月16日,我們開始與中國疾控中心聯系,希望合作開展新冠病毒mRNA疫苗的研發工作。”斯微生物創始人兼CEO李航文說,這不是一時興起,在傳染病防控領域,斯微與各科研院所一直保持著緊密的合作,在MERS、流感疫苗甚至結核病疫苗的攻關過程中逐步建立起疫苗研發和生產的平臺。

當新冠病毒出現時,雙方很快達成合作。李航文回憶,春節前幾天,他們的合作者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譚文杰將期望產生的抗原發給他,根據對病毒序列的專業分析,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序列可能會激發生命體產生免疫能力。

李航文說,國家隊的寶貴經驗和前沿的分析技術開了一個好頭。猶如工程師拿到了“藍圖”,斯微公司的研發人員開啟了假日無休的緊張工作。李航文回憶,當時正是年節,酶、質粒等原材料供應緊張,他發動了所有的合作伙伴和供應商,一聽說是對新冠病毒的攻關,大家都傾囊相助,研發得以順利進行。

廈門大學與長春百克等單位合作研發鼻噴新冠疫苗,中科院微生物所與重慶智飛生物制品公司合作研發重組蛋白疫苗,軍事醫學研究院與康希諾生物公司合作研發腺病毒載體疫苗……新的疫苗研發技術通過產學研合力攻關正逐步進入領跑“無人區”。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肆虐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新冠疫情最新實時數據顯示,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已超169萬。

疫情沒有國界,世界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國際合作上,中國同樣強調同舟共濟、開放共享。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強調,國際社會最需要的是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團結應對,攜手贏得這場人類同重大傳染性疾病的斗爭。中方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愿向其他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為世界經濟穩定作出貢獻。

合作的陽光正在驅散疫情的陰霾。中國第一時間向全球分享病毒全基因序列信息;與全球180個國家、1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分享疫情防控和診療方案;向世衛組織提供2000萬美元捐款;同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舉行專家視頻會議;向120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口罩、防護服、核酸檢測試劑、呼吸機等物資援助,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爾維亞等國派遣醫療專家組……

在藥物篩選研發方面,中國向世界公開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及藥物篩選結果,法匹拉韋、恢復期血漿、中藥等重點藥物已向發生疫情的相關國家提供。

在疫苗研發方面,中國已有多家企業或科研機構與國外開展合作,推進新冠疫苗研發。作為國際合作的一部分,我國也已將方艙醫院的相關政策、管理手冊,以及臨床指南翻譯成疫情迅速增長國當地的語言。在科研信息共享方面,科技部、衛健委等部門聯合建立的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學術交流平臺,成為全球科研人員交流最新發現的重要通道。

與新冠病毒的戰斗還在繼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新冠肺炎疫情的源頭和宿主、傳播途徑、致病機理、危害性致命性、診療方案、救治藥物以及患者康復后是否存在后遺癥等,都還沒有完全搞清楚。科研人員依然奮戰在實驗室,在病房,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

疫情有終期,科研攻關無止境。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浙江考察時強調,隨著境外疫情加速擴散蔓延,國際經貿活動受到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給我國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帶來新的機遇。

“擇木無利刃,羨魚無巧綸。”科技創新能力強不強,就要看在關鍵時刻、緊要關頭能不能支撐國家和人民闖關過坎。如何“化危為機”,是中國科技面臨的大課題,科技界將繼續厲兵秣馬,勇往直前。

 

[責任編輯:楊凡、武云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生態環境部推動114項重大生態環境工程復工復產

中新網4月13日電據生態環境部網站消息,近期,生態環境部組織對各地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以下簡稱長江...[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0-04-13

武漢,GO!

[詳細]
人民網 2020-04-13

湖南建巨型“膠囊”形散貨倉庫

新華社長沙4月13日電(記者周楠)湖南岳陽城陵磯港環保提質改造項目主體工程——全封閉“膠囊”形散貨大棚日前完成封頂。這個散貨大棚長470...[詳細]
新華網 2020-04-13

一季度全國日均收視時長環比上漲22.7%

新華社北京4月13日電(記者白瀛)據“中國視聽大數據”統計,今年第一季度相較去年第四季度全國有線電視和網絡電視用戶日均收視總時長上漲2...[詳細]
新華網 2020-04-13

三江之源見證中國奇跡——寫在玉樹地震10周年之際

題 三江之源見證中國奇跡——寫在玉樹地震10周年之際。他顧不上家人求救的電話,一路挖出10多名被埋群眾。”時任玉樹州紅十字會秘書長的格...[詳細]
新華網 2020-04-13

穩住!莫慌!

[詳細]
人民網 2020-04-13

天津市公安局開展“雷霆四號”專項行動 嚴打電信網絡詐騙犯罪

中新網天津4月13日電天津市公安局13日發布“關于打擊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通告”稱,公安機關決定,即日起至2020年年底,在全市組織開展...[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0-04-13

萬國數據董事長:中國數據中心規模全球第二 潛力巨大

中新網北京4月13日電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近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熱詞。國內高性能數據中心運營商和服務商萬國數據董事長...[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0-04-13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