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2020-04-17 10:59:04
“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恩格斯的這句名言,今天仍能觸發我們深沉的思考。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只有從體制機制上創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才能不斷提高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成效顯著——聚合力
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既是一項緊迫任務,又是一項長期任務。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我國應急管理體系不斷調整和完善,應對自然災害和生產事故災害能力不斷提高,成功應對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突發事件,有效化解了一個又一個重大安全風險,創造了許多搶險救災、應急管理的奇跡,我國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在實踐中充分展現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亂。應急管理不僅能打好化險為夷的硬仗,還必須夯實防患未然的基礎。2018年4月16日,根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新組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正式掛牌。應急管理部的組建,整合了11個部門的13項職責,破除了過去“九龍治水”的工作格局,變分散體系為集中體系,變低效資源為高效資源,增強了應急管理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有利于全面提升國家應急管理綜合能力和水平。
此次疫情防控,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體制優勢發揮了巨大作用。在黨中央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下,防控物資有缺口,工信部門迅速摸排家底,發動企業生產,商務部門全力保障物資調度;勞動力返崗有困難,交通部門組織鐵路專列、長途包車;企業用工有問題,人社部門緊急響應、積極協調……社會主義制度釋放出強大的領導能力、應對能力、組織動員能力、貫徹執行能力,轉化為應對大風大浪、抵御風險挑戰時的治理效能。
正視問題——補短板
應當看到,這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們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還存在短板和不足。比如,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機制有待完善;一些地方重應急、輕預防的傾向仍未扭轉,各級傳染病醫療機構投入相對不足,醫療物資等戰略儲備不足;在疫情防控初期,部分人群缺乏對疫情有效防范的知識和手段,產生恐慌心理,加大了疫情傳播的風險,等等。
一方面,預防是做好應急管理最經濟、最有效的辦法。比如,建立全程管理和預防為主的運行機制,就要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堅決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常備不懈,將預防關口前移,避免小病釀成大疫。另一方面,資源保障是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后勤基礎。比如,要讓資源運轉高效,就要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把應急物資保障作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按照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應急、采儲結合、節約高效的原則,盡快健全相關工作機制和應急預案。
當然,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不僅包括體系建設,也包括觀念等層面。這需要把各種規章制度轉化成人們的自覺行為,深入人心。汶川地震后,我國把每年的5月12日確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以順應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的關注與訴求,也提醒社會公眾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我們也應通過此次疫情吸取經驗教訓,更好滿足公眾健康生活消費需求,進一步培養公眾健康素養和良好生活習慣,讓公眾學習掌握傳染病防疫的基本知識和理念,具備應對突發傳染病的基本技能。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從災難中總結經驗和教訓、汲取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我們戰勝疫情的信心,不僅來自制度體系內在的優勢和效能,也來自制度體系不斷改革完善所激發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該堅持的堅持,該完善的完善,該建立的建立,該落實的落實”,應急管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建立健全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多方支持的應急機制,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才能不斷筑牢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防護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