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2020-04-17 11:52:04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白云怡 倪洪章 陳青青】國家統計局17日通報,中國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這是中國自1992年公布季度GDP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多名中國經濟學家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數字在預期之內,顯示出新冠疫情對中國及全球經濟造成的重大負面影響,不過,中國的基本民生和生產并未受到巨大沖擊,中國經濟的韌性與增長空間仍然很大。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17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冠疫情發展之快、傳染范圍之廣,特別是防控之難,對全球經濟造成了重大沖擊,基于此,業界此前一直預期中國一季度會出現5%以上的降幅。因此,6.8%的下降幅度在預期區間內。
姚景源認為,雖然中國GDP在一季度出現有記錄以來罕有的明顯下降,但是疫情期間中國14億人口的基本民生生產沒有受到太大沖擊,整個社會在有序運行,展示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抗風險的能力,“特別是一季度數據中,三月份的數據表現出明顯的反彈”。他認為,二季度中國經濟會出現比較好的恢復,但應注意來自外部環境的風險,特別是國外疫情將壓制中國外貿的形勢。
“-6.8%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數字,一方面反映出疫情對經濟運行的實際沖擊,對于經濟大幅下降必須高度重視,要支持企業紓困、刺激消費、用改革釋放活力。”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對《環球時報》表示,“另一方面,明確了疫情沖擊,宏觀政策、企業都可以輕裝上陣,相當于一次大洗澡,政策操作的空間、力度、節奏明確了,上市公司可以擠掉水分,新一輪洗牌提前到來。”
管清友認為,同時也必須注意到,在很多領域很多行業,實際沖擊更為嚴重,企業自救不可或缺,“下決心從要素改革入手,激發新一輪增長的活力,已經十分緊迫”。他表示,中國經濟增長的空間和韌性很大很強,只要思路正確、舉措得當,短期內中國經濟復蘇很快,長期看增長潛力仍然很大。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17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則表示,目前來看,新冠肺炎疫情盡管可能持續半年到一年,但對每個宏觀經濟體的直接沖擊大約在60天以內,因此暫時應被視為一個突發性事件,料不會導致今年后三個季度發生如第一季度一樣規模的降幅。而如果以去年后三季度6%-6.2%的數字作為參考,中國今年全年GDP增長率或仍可達到3%。
不過,曹和平強調,要達到這一數字,需要三個前提條件:疫情在中國不會反復,國家間不出現嚴重的貿易報復主義,中國經濟政策適度有效。他不認為疫情將對需求端造成長期影響,因此經濟增長將在供給端即生產端恢復后逐漸恢復。
世界銀行中國業務局前局長黃育川此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的工廠已正在逐漸恢復產能,但需求端和市場的下滑,以及西方封城等措施將令中國制造商難以獲得訂單,中國經濟放緩或將在第二季度繼續。但第三和第四季度的情況可能有所好轉,這意味著中國的年增長率可能在0%到1%之間。
“這將會是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最慢的一年,但是,只要能維持正增長,就已經非常幸運,因為歐美大概率將出現衰退。”他建議,中國不應再試圖維持某個增長數字的目標,而把保持生產能力作為最重要的任務,“即一旦情況好轉,中國已做好準備并可迅速把生產能力提高到需要的水平”。
而姚景源則提醒稱,與GDP數據相比,更要關注的是就業情況,要把穩就業當做經濟發展的一個重點,尤其是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要重點關注。“今年大學畢業生達到歷史高位,為875萬,但企業部門用工意愿在減弱。我們應該研究怎么讓企業不裁員、不減員,然后再研究怎么讓企業增加用工人數,相辦法新增就業。”
據國家統計局17日通報,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29萬人,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比2月份下降0.3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17日表示,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但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全國沒有發生大規模裁員現象。
姚景源表示,盡管中國面臨著復雜的內外形勢,但是仍然是全球產業鏈最健全的國家,“綜合各方面的情況,中國經濟在今年取得一個良好的成績單應該沒有問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