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2020-04-28 19:27:04
今天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疫情期間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工作情況。
會上,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介紹,落實中央“六保”任務要求,農業農村部將統籌做好農業農村各項工作,進一步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加快“三農”補短板等重點工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和超常規舉措,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有力支撐,重點抓好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以赴奪取糧食豐收。加強小麥中后期田間管理,抓好“一噴三防”,及時組織跨區機收,實現顆粒歸倉,堅決打贏全年糧食豐收第一仗。著力恢復早稻生產,突出抓好東北春播,穩定夏播面積,強化病蟲害防控和氣象災害防御,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二是切實抓好“菜籃子”產品生產。加快恢復生豬生產,落實好養殖用地、環評、貸款貼息等扶持政策,加強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確保年底生豬生產基本恢復到接近常年水平。繼續抓好家禽、水產品、蔬菜和水果等生產,增加綠色優質副食品供給。
三是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增收。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加快恢復鄉村休閑旅游業,擴大“以工代賑”實施范圍和規模,增加農民就近就地就業機會。加大創業補貼,貸款貼息等政策支持,引導返鄉留鄉農民工創新創業,擴大技能培訓規模,配合有關部門繼續做好農民工返崗復工工作,拓寬農民多元增收渠道。
四是加快“三農”領域補短板。用好抗疫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加強高標準農田、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等重大現代化牽引性工程建設。組織各地加快儲備建設一批投資額大、影響面廣的大工程大項目。拓寬投融資渠道,有效引導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
北斗衛星導航自主作業等設備已具廣闊應用前景
會上,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介紹,糧安天下,“地”是基礎,“技”是支柱,農業科技對豐富中國人的“米袋子”“菜籃子”作出了歷史性貢獻。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取得歷史性的“十六連豐”,總產量增加了54%,單產提高對總產增長的貢獻達到66%。
近些年來,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實施重大農業科研專項、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等舉措,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有力支撐了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
一是在優良品種上,糧食作物良種實現了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達95%以上,品種更新換代了5—6次,推廣了一大批優良品種,儲備了一批優質、高產、抗逆新品種。
二是在機具裝備上,深耕深松、精量播種、高效低損收獲等自主研發的機械廣泛應用。大馬力拖拉機、北斗衛星導航自主作業、大型節水噴灌等設備已具備廣闊應用前景。
三是在防災減災上,我們已經探明了糧食作物主要病蟲害流行規律和成災機理,開發了準確的預測預報技術,應用了一批安全高效綠色防控技術和藥劑,保障了農業有害不成災。
四是在智慧農業上,糧食作物遙感監測、水肥藥精準施用、無人機植保等技術已廣泛應用。隨著農業大數據分析、5G農用技術、農業機器人等前沿技術突破,糧食生產智能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
北斗導航作業等新技術應用緩解疫情期間勞動力短缺問題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介紹,今年初以來,農業農村部針對疫情,充分發揮科技在抗疫情、搶農時、保生產方面的重要作用,農業科技工作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行動早。疫情之初,我們就迅速號召全國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高校、農技推廣機構共60多萬科技人員投身到春耕備耕,做到人員動員早。及時通過各種方式,了解墑情、苗情和病蟲害等情況,準確判斷生產形勢,做到情況掌握早。根據不同的區域特點,出臺農作物生產技術指導意見,做到技術措施發布早。
二是舉措實。在技術推廣方面,我們針對疫情影響,推廣了免耕播種、工廠化育秧、無人機打藥等輕簡化生產技術。在專家指導方面,組織科技人員深入一線開展精準指導。在分區服務方面,針對中原糧倉、江南水鄉、東北黑土地等不同區域的春季生產問題,提出管用的技術解決方案。
三是手段新。使用新的服務載體,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優勢,依托中國農技推廣信息平臺隨時回答農民的問題。目前,在中國農技推廣信息平臺上,已有40萬農技人員、7000多名專家在線服務,解答了600多萬個春耕生產問題。
他透露,農業農村部還推行了新的生產方法,加大機器換人、北斗導航作業等新技術應用,緩解疫情期間勞動力短缺問題。同時,還采用了新的傳播方式,用長圖、短視頻傳播新成果新技術,讓智能機器人自動回答農民的常規問題,一批專家教授通過直播成為網紅,這些方式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歡迎。
今年將繼續堅持農業綠色發展方向不變
會上,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介紹,綠色是農業的本色。近些年來,農業農村部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把農業的綠色發展擺在突出位置,推進減量增效、綠色替代、種養循環、綜合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化肥農藥用的少了, 豬圈里的糞污變成寶了,秸稈用的更好了。今年農業農村部將繼續堅持農業綠色發展的方向不變,還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著力強化政策支持,健全以綠色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完善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完善農業投入品減量使用、耕地分類管理、農業資源養護等管理辦法。
二是著力實施農業綠色發展的5大行動。在果菜茶優質生產區的175個縣,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在685個畜牧生產線實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在200個縣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以長江流域為重點實施水生生物保護行動。
三是著力強化科技支撐,深化產學研協作,組織優質的科研單位和企業開展農業生態環保關鍵技術聯合攻關,發布重大引領性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推薦100項優質安全、節本高效、生態友好的主推技術。
四是著力健全監測網絡,織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監測一張網。
我國援助巴基斯坦30萬升農藥和50臺裝備抗擊蝗災
會上,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介紹,東非、南亞等發生沙漠蝗災害后,中國高度重視,支持有關國家抗擊災情。針對巴基斯坦防災,我國迅速行動,重點做了三件事。
一是定方案。根據中央部署,農業農村部會同外交部等部門制定了援巴防災防控緊急方案。
二是派出專家。2月23日,派出了聯合專家組在巴工作12天,與巴方一道現場勘查,共同確定應急防控和綜合治理措施。
三是提供藥物和藥械。在疫情期間特事特辦,組織國內企業復工生產滅蝗農藥,緊急調配藥械,及時彌補了巴方防控物資短缺的狀況。
3月9日,第一批防蝗災的農藥、藥械和幫助援巴的防疫物資同機運到了卡拉奇。4月25日,我國全部援助巴方的30萬升農藥和50臺裝備全部到位。中方援巴的舉措和行動,備受巴方國內高度贊譽。
一季度農產品出口下滑 水產品受影響最大
會上,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介紹,由于疫情,今年一季度,我國對外貿易出現下滑,農產品貿易也受到影響,進口增幅低于往年同期,出口降幅多年少見。其中,進口378億美元,增長8.9%,進口增加比較多的是肉類和大豆;出口162.3億美元,下降5.6%;受影響最大的是水產品,出口額為2012年以來同期最低,同比降幅達到18%。蔬菜、茶葉等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也略有下降。
二季度農產品出口受影響或更大
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介紹,目前,國際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依然復雜,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還將持續顯現,要過三個坎兒:
一是國際需求萎縮。特別是餐飲、工廠、學校等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急劇下降,對農產品出口穩定市場、增加訂單,非常不利。根據我們調查,3月份以來,不少農產品出口企業遭遇退單。二是商貿往來受阻。全球主要的農產品、水產品展會幾乎全部取消或推遲,近180個國家對人員出入境實施了限制,企業難以通過展會、現場考察等傳統渠道拿到訂單。三是國際生產供應存在不確定性。現在全球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應總體是寬裕的,但封國封城的隔離措施,以及一些國家限制出口,放大了市場波動和恐慌情緒,增加了國際供應風險。
綜合研判,二季度的農產品貿易形勢不樂觀,進出口可能進一步分化,出口受影響會更大。農業農村部將密切關注全球農產品供求和市場形勢,抓好國家穩外貿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創新貿易促進方式,推動進口多元化,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發揮農產品貿易對國內市場穩定、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的積極作用。
產業扶貧已成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的扶貧之舉
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介紹,近年來,貧困地區的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據統計,在全國832個扶貧縣當中,每個縣都形成了2到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有競爭力的扶貧主導產業。有條件的貧困村,都建立了特色產業基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當中90%以上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的支持,2/3以上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產業扶貧,產業扶貧已經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減貧效果最好、可持續性最強的扶貧舉措。
“五個一批”破解返鄉農民工滯留鄉村難題
會上,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司長曾衍德介紹,疫情期間,通過“五個一批”措施,解決返鄉農民工滯留鄉村帶來的問題,形成就業促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良好局面。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地方的返鄉農民工滯留鄉村,這是當前農村一個突出問題。農業農村部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了《擴大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規模實施方案》,對此做了具體的安排。重點取向和工作措施,總結起來就是“五個一批”:
第一,回歸農業穩定一批。這是農民工的老本行。引導留鄉農民工領辦合辦農民合作社、農機服務社,開辦家庭農場,興辦特色種植業和規模養殖業,開展農資供應、統防統治、代耕代種等服務。
第二,工程項目吸納一批。通過實施以工代賑和專項債券等項目,還包括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特色產業集群等農業項目,優先安排留鄉農民工就業。
第三,創新業態培育一批。近期,一些留鄉農民工利用網絡平臺,發展農村電商、直播直銷、體驗農業等,闖出了就業的新門路。要通過發展休閑旅游、健康養生、農事體驗、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安排留鄉農民工就業。
第四,扶持創業帶動一批。引導留鄉農民工積極發展鄉村車間、家庭工場、手工作坊、創意農業等,培育一批農村創新創業“領頭雁”。
第五,公益崗位安置一批。通過安排鄉村保潔員、水管員、護路員、生態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留鄉農民工就業。
龍頭企業供應的方便、休閑食品食品等比去年同期增30%以上
會上,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司長曾衍德介紹,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鄉村產業發展的骨干力量。全國有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萬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542家。目前,龍頭企業全面復工復產,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作用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保障市場供給。龍頭企業供給的主要是農產品,糧油類占市場1/3以上、“菜籃子”類占2/3,提供了城鄉居民生活的主食產品、方便食品、預制菜肴、凈菜凈果等。可以講,龍頭企業是保障糧油和副食品供應的中堅力量。
第二,帶動就業增收。一個是,帶動就業。龍頭企業通過到崗就業、共享就業、靈活就業等形式,將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其中超過70%為農民工。另一個是,帶動增收。龍頭企業通過訂單收購、利潤返還、股權分紅等形式,帶動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銜接,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第三,引領產業升級。近些年,龍頭企業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培育中央廚房、預制菜肴、無接觸配送等新產業新業態,引領鄉村產業轉型升級。
他透露,據調度,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龍頭企業供應的方便食品、休閑食品、功能食品等,比去年同期增長30%以上。
帶貧龍頭企業已基本復工復產
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介紹,今年一季度,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有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產業扶貧影響,采取了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帶貧龍頭企業基本復工復產,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已經有90%左右返崗復工。近期,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務院扶貧辦召開會議,就“三區三州”和52個未摘帽貧困縣產業扶貧工作進行研究部署,將各項政策更多向貧困地區特別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以及52個未摘帽貧困縣傾斜,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強化農產品產銷銜接。加大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力度,組織龍頭企業、批發市場、電商平臺開展專項對接,加強品牌打造和宣傳推介,推動貧困地區特色農畜產品出村進城。
第二,推進扶貧產業提質增效。指導貧困縣進一步完善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推動資金、項目、科技、人才等資源更多投向扶貧產業,加快改善產業基礎設施,持續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一片一特”,讓貧困地區扶貧產業不斷地做大做強、可持續發展。
第三,大力培育聯貧帶貧主體。在“育主體”“帶農戶”上下更多功夫,組織龍頭企業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特別是提高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帶貧能力,強化技術指導和社會化服務,把貧困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第四,積極推動返鄉留鄉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農業農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動擴大“以工代賑”投資建設領域和實施范圍,鼓勵農村各類主體優先吸納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就業,加大創業補貼、貸款貼息、技能培訓等政策支持,引導貧困地區農民創新創業,開辟更多當地就業崗位,讓他們能夠就近就地就業。
4月全國鄉村休閑旅游復工復市率超60%
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司長曾衍德介紹,現在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鄉村休閑旅游是一項重要的選擇。去年,鄉村休閑旅游接待游客32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8500億。但是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鄉村休閑旅游經營一度停牌,行業發展也受到較大的沖擊。
在3月以來,鄉村休閑旅游逐步復蘇,調度顯示,主要表現為三穩:一是復工復市率穩步提升。4月份,全國鄉村休閑旅游復工復市率超過60%,其中,南方地區復工復市超過8成。
二是接待游客量穩步增多。4月份,累計接待游客1.5億人次,達到去年同期的三成。
三是營業收入穩步增加。4月份以來經營收入達到400億元,接近去年同期的3成。
好山好水好風光、老鍋老灶老味道、土生土長土特產……
農業農村部司長這樣“安利”鄉村旅游
會上,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司長曾衍德介紹,當然,目前鄉村休閑旅游復工復市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下一步,推進鄉村休閑旅游復工復市,重點抓好以下措施:
第一,政策扶持推動。重點是落實好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業的信貸、稅收、社保等扶持政策。同時,鼓勵地方出臺扶財政補助、稅費減免、用地保障等政策。
第二,提振信心拉動。現在看,一些消費者對疫情還有擔憂,消費信心還需提振。重點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激勵消費。比如江蘇、浙江等地發放鄉村休閑旅游消費券,讓城鄉居民“有錢”到鄉村休閑。另一個是,休假鼓勵。比如浙江、江西、河北等地試行2.5天休息制度,讓城鄉居民“有閑”到鄉村休閑。
第三,創新業態帶動。提升農家樂等傳統業態,發展精品民宿等高端業態,探索健康養生等新型業態。
“春暖花開季節,正是望山看水憶鄉愁的好時候。隨著疫情的有效控制,鄉村的好山好水好風光、老鍋老灶老味道、土生土長土特產、原汁原味原生態,我想這些將吸引更多的城鄉居民到鄉村休閑旅游。”他說。
我國已形成一支1600萬人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會上,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介紹, 農民培訓是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和生產經營能力的重要途徑。經過多年培育,我國已經形成一支1600萬人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在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指出,廣大農民對新技術新信息新技能有迫切需求,為保障培訓質量和效果,農業農村部將做好四個方面工作,幫助農民穩生產、打銷路、找活干。
一是推行更加靈活便捷的培訓方式。把線下與線上培訓結合起來,既辦好田間地頭、生產一線的培訓,也把課堂搬上電視、搬進網絡、搬到直播間,今年將舉辦在線培訓班1.2萬期次以上。利用云平臺讓所有農民都可以參加云學習,靈活便捷地了解政策、學習技術、獲取信息。
二是開發更多豐富有效的學習資源。圍繞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和優勢特色產業,組織涉農院校、科研院所、推廣機構等開發建設優質培訓資源,滿足農民朋友的多元化需求。目前已開發200學時在線培訓資源,一些急需的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農產品營銷等培訓資源正在加緊上線。
三是注重培育高素質農民的帶動能力。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服務主體帶頭人,以大戶帶小戶。面向扶貧主戰場培訓產業帶頭人,特別要在 52個掛牌督戰貧困縣加大這方面工作力度。面向留鄉返鄉有創業意愿的農民,幫助他們補上技術技能短板,促進就近就地務農就業。
四是加強參訓農民的延伸服務。以培訓為紐帶,增強農民合作與互助,對接金融信貸和農產品電商等服務,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