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穩面積,八方攜手齊發力(看!中國經濟奮力突圍(15))

來源:人民網

作者:

2020-04-29 09:41:04

今春,海南省三亞市天涯區妙山村的農民在田間插秧。

陳文武攝(人民圖片)

山嵐朦朧,雨絲飄飄。

悄悄抽穗的麥苗掛著雨珠,蔥綠滴翠;田畔金黃色的油菜花,逶迤開去,猶如綠毯鑲上了金邊。安徽郎溪濤城鎮鳳河村地頭,新型職業農民關明和正在利用北斗導航操作無人機監測小麥肥力。“清明忙麥地,谷雨忙大田。麥苗抽穗光景,精準施肥很重要!”

盡管中國農業早已告別了靠天吃飯,但是,春播之際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生產造成一定影響。“中國的糧食夠吃嗎?”“咱們的飯碗能否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走,鄉野春和景明,且隨記者做一番深度調研。

糧食生產,面積為“王”——

穩面積就是穩民生

黨中央高瞻遠矚,對糧食生產高度重視。糧農動起來了,干部動起來了,新型經營主體動起來了。截至發稿,全國早稻插秧已基本結束。

“針線需要密密縫,邊邊拐拐的地都要用上。”湖南省益陽市郝山區歐江岔鎮牌口村種糧大戶劉進良每一寸土地都不愿浪費。連取水口兩邊的田埂都插滿了秧。他說,剛學了“立體生產”,正琢磨著稻田里養啥魚效益更好。

“俺最上心的是種植面積。有了面積,產量才有保證。”說到種糧,河南滎陽新田地種植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杰頓時來了精神。“瞧,俺們一個合作社,就干了10萬畝,得勁!”

這位種田“老把式”興奮地說,合作社有成員203戶,輻射帶動了周邊5個鄉鎮60個行政村的1.2萬戶農民。去年冬種的時候,統一種植了“新麥26”強筋小麥4萬畝。李杰覺得不過癮,又在蘭考、鞏義、鄢陵、太康、武陟、新鄭等6個縣市推廣了6萬畝。

面積為“王”,在干部的心頭,是大局。因為,穩了面積,就是穩了民生。

“中央三令五申,實行‘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就是要站在決勝全面小康的高度,穩住糧食面積。”安徽省省長李國英4月11日一大早,就風塵仆仆趕到鳳臺、潁上兩縣指導春播。目前,安徽春播糧食146萬畝,同比多13萬畝。

江西也不甘落后,目前已栽種早稻1140萬畝,預計達1830萬畝,比上年增加188萬畝。湖南小春糧食種植面積1662萬畝,比上年增加6.4萬畝……

據悉,春播糧食種植意向面積9億畝左右,比去年有所增長。截至4月23日,全國早稻大田栽插完成93.7%;中稻育秧1.41億畝,完成79.7%。

小康不小康,種糧第一樁——

穩政策就是穩生產

國家最近公布了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其中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為每50公斤121元、127元和130元。早秈稻和中晚秈稻價格,每百斤提高1元。“有了這個政策,咱妥妥地吃上了定心丸。”遼寧省清原縣草市鎮大窩棚村村民霍秘財這樣說。

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中央今年推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中央財政下達了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補貼、高素質農民培訓補貼。同時明確,加大雙季稻生產支持,利用現有渠道統籌整合稻谷補貼等。

各地也因地制宜推出了一系列補貼政策予以響應:

“把種糧補貼補在項目上,是糧食補貼政策的一個延伸。”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楊秀彬說。四川今年著力糧經復合和稻漁綜合種養,發展優質稻1000萬畝和釀酒專用糧基地。在川南、川東適宜區蓄留再生稻400萬畝以上,確保增產2億斤。

江西累計安排早稻扶持資金15.6億元。全面落實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耕地地力補貼、早稻輪作等政策。引導各地追加獎補政策,集中支持早稻生產。

湖南啟動農機“131”工程,通過財政貼息1億元,撬動信貸投入30億元,實現購機補貼過10億元……

補貼,補在了糧農的心坎上,補在糧食生產的剛性需求上。

“種糧好處多,國家得收儲,糧農得收益,農村得發展。大哥二哥麻子哥,誰都落著好,這不種糧,干啥吶?”陜西省紫陽縣毛壩鎮瓦灘村糧農鄧成松一口濃濃的陜西腔聽起來就讓人舒坦。

“糧食生產每個環節上都應該保護和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只有產得出、賣得好,農民種糧積極性才能真正提高,糧食面積也才能真正穩得住!”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表示。

真刀真槍地干,真金白銀地投——

穩投入就是穩信心

今年春播進度、糧食面積,都勝于往年,與國家加大糧食生產投入有很大關系。截至發稿,中央財政已提前下達2020年農業相關轉移支付資金預算2577億元,占全年預算規模的70%以上。加大春耕春播和糧食生產支持,下達農業生產和水利救災資金14億元,支持地方開展重大病蟲害防治和草地貪夜蛾防控。

前浪奔涌,后浪奔逐。中央財政舉旗,地方財政跟進,形成了財政投向的強糧總基調。

“糧食生產資金投向,要精準對接農民需求,讓種糧農民真正有獲得感!”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楊時云態度堅決。

江蘇明確對種植水稻50畝以上的主體給予每畝不少于100元的獎勵。對糧食生產成效顯著、全年糧食面積增加1%以上的產糧大縣給予500萬—1000萬元獎補。對年產10億斤以上的產糧大縣全面推行水稻收入保險,對種植水稻的農戶給予生態補償。

湖南把早稻集中育秧作為穩早稻面積的關鍵,每畝獎勵60元。突出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對50個具有引領作用的種糧大戶實行重獎。通過適度規模經營補貼,推動復耕復種,力爭增加糧食播種面積。

“財政再緊,也不能緊了糧食種植。”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華介紹,目前全省已整合資金9037.5萬元支持早稻生產,落實早稻面積超過250萬畝,較上年增加3.4萬畝。安徽緊急追加小麥赤霉病防控專項資金1.5億元,整合各類涉農資金,統籌投入小麥赤霉病蟲害防治。截至4月中旬,全省落實防控資金4.4億元。

“深耕進一分,收成多一層!”吉林省永吉縣萬昌鎮施家村田頭,種糧大戶張全正盤算著加大投入購置新農機:“我的家庭農場一下子流轉了4275畝地種糧食,如果添置了深耕機,收入該會增多少啊!”

改革激發活力,“三藏”夯實基礎——

穩基礎就是穩產能

中國農業發展到今天,與往昔已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你瞧,同樣是那塊土地,從8億人“吃不飽”到14億人“吃不完”,從過去“瓜菜代”到現在頓頓吃細糧。

數據表明,從2004年開始,中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到2019年已經實現了糧食產量“十六連豐”。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13277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70多公斤,高出世界公認的糧食安全線水平400公斤一大截!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糧食生產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

——藏糧于地,確保糧食連年豐收。

藏糧于地,意蘊豐富。不僅僅是在糧食豐盈的時候種經濟作物、備而不用,更重要的是通過農田改造,切實提升土地的產出水平。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藏糧于地的重要制度供給。按照“十三五”規劃綱要,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

“俺家有6畝來地。縣里搞高產創建,俺家的地并入了示范方。并不并,可大不一樣!示范方厲害,小麥畝產超過千斤,比原來翻了一倍還多!”山東省汶上縣次丘鎮西汶口村民林凡秀話里透著自豪。

——藏糧于技,確保糧食旱澇保收。

袁隆平院士的糧食育種澤被蒼生,雜交稻、超級稻,單產都在1噸朝上!那位清瘦的老人還在孜孜矻矻追求,提出了海水稻十年“小目標”:年推廣面積達1億畝,平均畝產300公斤,每年可增產300億公斤糧食,可以多養活8000萬人口!

一項又一項水稻品種栽插在大田里,栽插的是科技,栽插的是高產,栽插的是豐收!

“‘噸糧田’,在過去,想都不敢想。現在,農業科技水平使全國糧食主產區兩季糧食基本上均突破了1噸。目前,我國農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了59.2%。”山東省種子管理站副站長王文濤感慨。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中國糧食種植方式脫胎換骨。飛機播種早已不新鮮了,許多地方科技已貫穿在糧食生產的全過程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位于南疆,平整土地,采用先進的激光平地儀;灌溉,采用噴灌和滴灌;田間管理,采用航空系列化作業……

你知道嗎?今年全國投入春季農業生產的植保無人機超過3萬臺,“北斗”定位無人駕駛拖拉機及配套精準作業農機具超過2萬臺套。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綜合機械化率均超80%。

把糧食產能藏在農業科技里,確保了中國糧食生產旱澇保收。

——藏糧于人,確保糧食供應足、供給優。

無論是“藏糧于地”還是“藏糧于技”,人是關鍵因素。上世紀80年代初,著名記者穆青曾寫過一篇通訊《搶財神》,村里有個科技明白人,勝過一個活財神。現在,這樣的活財神——新型職業農民,中國每年誕生146萬。到2020年底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將達2000萬人。

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有知識、懂技術、會管理,是新型職業農民的標配。

河北省南和縣河郭鄉左村田頭,新型職業農民靳彥杰正忙著澆地:“春澆一水,畝產千斤!”小靳邊澆地邊用無人機監測旱情、墑情……

有了靳彥杰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一粒汗珠摔八瓣”的糧食生產圖景,永遠被定格在了歷史的畫卷中。“互聯網+”農業,正在重構糧食生產新格局。

這一番調研下來,你對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還有疑惑嗎?

[責任編輯:楊凡、武云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