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0-05-05 22:23:05
余鋰鐳在查房。 資料圖片
談到自己的名字,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心內科黨支部書記、副主任余鋰鐳總會講到居里夫人發現鐳元素獲得諾貝爾獎的故事。這個蘊含著科學氣質的名字,見證著他一步步追尋著自己的理想——不止步于臨床醫生,還要成為一名醫學科學家。
和居里夫人發現鐳的過程一樣,余鋰鐳和團隊發明的“可穿戴式無創迷走神經調控系統”也來自一次意外的發現。
余鋰鐳所在科研團隊的研究方向是“神經再平衡”,就是通過調控而非破壞的干預策略來調節過于興奮的心臟自主神經,從而防治惡性心律失常。2015年,余鋰鐳在一次和從事神經研究的專家交流的過程中,聽對方提到一種用于精準調控神經核團活性的光敏蛋白,他敏銳地察覺到,這或許是一個突破點。在導師的指導下,他立刻展開研究,將一個名為“ArchT”的光敏感通道蛋白表達于心臟交感神經節上,在特定光照下,蛋白可以調節心臟交感神經的功能和活性,達到防治惡性心律失常的目的。
此前,歐美學者通常采取對心臟交感神經進行損毀性的干預,這種損毀性的干預會使心臟交感神經失去固有的生理作用,且具嚴重并發癥等風險。而余鋰鐳所在團隊的研究成果,則是給交感神經戴上“緊箍咒”,保留它正常功能,僅在它“不聽話”的情況下進行調節。這一研究發表后,入選《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17國際心律失常領域十大研究進展。
而余鋰鐳和團隊并沒有止步于此。“在做研究的時候,我的導師常常讓我們思考,我們的研究對患者能有什么幫助?”余鋰鐳這樣形容他的科研初衷,“創新不能停留在寫論文,還應該把研究成果轉化成產品,為臨床治療服務。”
在這一研究基礎上,余鋰鐳和團隊正在開發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可穿戴式無創迷走神經調控系統”。系統可持續記錄自主神經活性并自動分析,一旦自主神經異常并達到閾值,即可發放信號使刺激儀發放刺激進行干預治療。系統以手機App為操作終端,集實用性和便捷性于一身。
“這套系統從提出理論體系到產品研發,完完全全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做出來的。”提起研究成果,余鋰鐳臉上洋溢著自豪,“現在我們還在不斷優化和完善,希望以后做出安全、易量產、低成本的產品,讓老百姓都能用得上。”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余鋰鐳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如何讓治療更高效?什么是患者的最優解?在余鋰鐳看來,創新意識已經成為他的思維習慣,是他在知識學習以外,主動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余鋰鐳作為黨支部書記,帶領心血管內科的19名黨員和71名醫護人員迅速投入戰斗。各地援鄂醫療隊抵達后,余鋰鐳和同事們選擇整建制留下來,繼續守護患者。從1月底至4月26日,他們共治療患者近160人。
為了對重癥和危重癥患者實現高質量的救治,余鋰鐳和同事進行了診療工作體系的創新。余鋰鐳把醫護劃分為多學科醫護協作的6個醫療組,每個醫療組除負責值班日工作外、還要主動對接一位危重癥患者,加上當日值班醫療組,每一位危重癥患者都有兩個醫療組照護。同時,他們還設立了預查房制度,每天至少有兩次線上討論查房、一次清潔區查房討論,然后再帶著具體問題到病床前和患者交流。
“可以說,這些制度,讓我們對每一位患者的情況了如指掌。”余鋰鐳說,心內科的團隊加上多學科協作,在這個體系下得到了優化,有能力應對多種突發情況。在21病區,紅區查房的醫生全部由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主動擔任,組成固定的查房小組。“這是對患者的負責,也是對戰友的負責。”余鋰鐳說,“讓患者的治療保持連續性,也盡量降低了醫護潛在感染的風險。”
抗擊疫情的幾個月來,余鋰鐳一邊戰斗在一線,一邊堅持科研創新。他參與的聯合團隊創新研發了納米孔靶向測序檢測方法和人工智能CT診斷系統。前者能夠大幅提升病毒陽性檢出率,后者則能極大提高診斷效率。
“抗擊疫情,科研是決定性的力量。”余鋰鐳說。他結束了一線的戰斗,卻沒有走下科研的戰場。他正在進行新冠病毒引發的心臟癥狀研究課題,并對患者進行長期跟蹤隨訪。“我們的目的是創造新的武器、總結新的經驗、提升技術手段,從而防止疫情再次發生。”
余鋰鐳說,他所在的研究團隊的座右銘就是奮斗二字,把這個“斗”字拆開,一橫、一豎分別意味著學科交叉的廣度和深度、兩點分別意味著我們從事的研究要轉化成新的藥物或新的醫療器械為人民服務。“我們趕上了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學校和醫院積極鼓勵支持年輕人創新。我們青年醫生將在好政策、好氛圍的鼓舞下,努力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創新之路。”
(本報記者 安勝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