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5-08 10:32:05
新華社北京5月8日電 題:穿上它,奧運人就有了身份——奧運制服的記憶、傳承與創新
新華社記者牛夢彤、汪涌
靈動的祥云圖案,搭配藍白相間的清爽色調,2008年的那個夏天,北京奧運會志愿者們身著這身制服穿梭于北京城內,形成了一片流動的藍色海洋。小小的奧運制服,成了彼時中國面向全世界的第一道窗口,更承載了一代奧運人的珍貴記憶。
如今,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制服裝備視覺外觀設計征集活動正式啟動,制服裝備是奧運會形象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受關注、最具紀念價值的奧運品牌形象之一。全新的制服將再次傳遞中國風采,書寫新的奧運歷史。
宛若初見 席卷北京的“藍色風暴”
2008年在上大學二年級的王雷,對志愿者的概念還有些陌生,懷揣著助力奧運的滿腔熱情就“誤打誤撞”報了名。
回想起第一次拿到制服時的場景,他有點激動:“不知道志愿者還有制服穿!”領完一大包裝備帶回宿舍,他便迫不及待地都試了一遍,還對著鏡子來回打量,“覺得太好看了,不想脫下來。”
時隔十二年,王雷在采訪時也不忘穿上2008年殘奧會志愿者的制服。這身青花蘭的短袖制服在王雷的眼里,不僅僅是志愿者身份的象征,更像是“戰士披上了鎧甲”,油然而生的責任感激勵著自己不斷向前。
“現在來看也是一種回憶,回想起以前服務的點點滴滴,我覺得它(制服)可能已經成為生命當中的一部分。”王雷補充道。
同樣被制服喚起奧運記憶的,還有中央財經大學的團委書記李菊,當年作為大學生志愿者的她也見證了那一場“藍色風暴”。
“基本上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走到哪兒都能看到身著藍色制服的志愿者。”如今已是兩個孩子媽媽的李菊,在采訪時也特意穿上了這身藍色制服,“在炎炎夏日,這種代表著清涼、冷靜的藍色,帶給大家一種體貼感,一種很清爽的北京2008年的記憶。”
一脈相承 傳統文化詮釋“中國時尚”
2008年北京奧運會結束后,許多志愿者從此“入坑”并在志愿服務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王雷和李菊也不例外。而那套封存在衣柜里的奧運制服也在悄悄散發出獨特的魅力與價值。
十幾年來,李菊用心觀察過不同城市的志愿者制服,“每一個城市志愿者服裝的顏色花紋設計得都有非常強烈的傳統文化特色,它代表的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特點。”北京奧運制服中的祥云等元素,便是巧妙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
接連服務于索契、平昌、里約多屆奧運會和冬奧會,王雷嘗試過各種各樣的制服,但他仍然對北京奧運的制服念念不忘,并稱贊其“是我所參與賽會里面最好看、最時尚、最實用的制服”。
他指著身上的衣服解釋道,青花藍和祥云的中國元素,修身的衣服設計,可拆卸的長褲,速干的面料,都十分方便,“我覺得這些對于賽會志愿者制服設計都很有借鑒意義和價值的。”
2008年北京奧運會制服總設計師賀陽回憶當年設計制服中的兩個重點:一是要彰顯舉辦國的文化,區別于其他屆奧運會;二是要葆有時尚特征,保證許多年后穿上仍不過時。而這兩點,也將是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制服設計中一以貫之的設計原則。
日新月異 夏奧到冬奧的革新突破
從夏奧到冬奧,奧運制服既要有一脈相承的設計原則,也要依據冬季項目的特點做出技術突破和觀念革新。
賀陽表示冬奧會的制服設計需考慮不同場景下的功能性,“雪上和冰上的運動對(制服設計)創意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保暖指數都不一樣,衣服怎么來組合比較合理,這都是設計的問題。”
同時,如何將北京冬奧組委發布的動態核心圖形合理地拓展到立體化的服裝上,并讓其具有志愿者身份的強識別性則是另一個設計上的突破點。
此次制服裝備視覺外觀設計征集活動,也是奧運賽事籌辦中的一次觀念革新,北京冬奧組委人力資源部部長閆成說:“透過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設計的作用和價值已經被提升到國家層面,為塑造國家形象、文化價值挖掘繼承發揮著重要作用。”
去年12月5日,冬奧組委啟動了賽會志愿者全球招募,王雷成為首位報名的冬奧會志愿者,李菊也在啟動當天就報了名。他們期待著能夠再次穿上屬于這個獨特時代、屬于雙奧之城的全新奧運制服,再次見證歷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