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0-05-13 21:30:05
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西考察。這是5月12日上午,習近平在太鋼不銹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了解企業復工復產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今日的中國,高鐵飛馳、飛機翱翔、巨輪遠航、飛船升空,一橋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一切的發展進步與一個行業息息相關,那就是鋼鐵工業。
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太原考察調研,到太鋼不銹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了解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企業復工復產等情況。
鋼鐵,被稱為工業的“糧食”;鋼鐵業,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70多年來,我國鋼鐵工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變化,與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緊密相連,如今的中國鋼鐵業,已占據世界鋼鐵業的“半壁江山”。
工人在太鋼集團“筆尖鋼”鋼絲生產線上工作
從無到有,這個第一不容易
太鋼集團生產的“手撕鋼”,厚度為0.02毫米,僅為一張A4紙的1/4,它的問世,將中國不銹鋼箔材的制作工藝提高到世界領先水平,成功打破國外貿易壟斷和技術封鎖,為中國制造提供了高端基礎材料。
“每一塊鋼鐵里,都隱藏著一個國家興衰的秘密。”這是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傳記作者彼得·克拉斯的一句名言。“手撕鋼”里隱藏的就是中國技術創新的“秘密”。
曾幾何時,鋼鐵工業的疾速發展,寄托了中國經濟騰飛的夢想。
從1890年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到1948年的半個多世紀中,我國產鋼總量僅760萬噸。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鋼產量僅15.8萬噸,人均不足300克,連打一把菜刀都不夠,全國幾乎沒有一家完整的鋼鐵聯合企業。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制定了“以鋼為綱”的工業發展指導方向。鞍鋼的擴建,包鋼、武鋼的建設標志著新中國鋼鐵產業的新紀元。在“一五”初期,鋼鐵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1956年,國家提出中央和地方、沿海和內地均要發展鋼鐵企業,不僅要有大型鋼廠,還要建立中小型鋼廠。確立了除鞍鋼、武鋼、包鋼外,還要在山西太原、四川重慶、湖南湘潭、安徽馬鞍山、北京石景山創辦中型鋼鐵企業,在河北邯鄲、河南安陽、山東濟南、江蘇南京、新疆烏魯木齊等十八個省市創辦小型鋼鐵企業的產業布局。鋼鐵工業逐步形成“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一五”計劃規定1957年鋼鐵工業產值為33.1億元,實際達到46.5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9.8%。
此后幾年,中國鋼鐵工業一度走上一條以追求產值、產量增長速度為目標的粗放型發展道路。全國大煉鋼鐵造成極大浪費,鋼鐵工業嚴重受創。
1961年,黨的八屆九中全會提出國民經濟建設“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到1965年,鋼鐵工業的產量、品種、質量都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
“文革”期間,我國鋼鐵工業遭到嚴重破壞,在曲折中前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這為我國的鋼鐵工業利用國外資金、技術和資源創造了條件。上海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廠等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企業建立起來,鞍鋼、包鋼、武鋼、首鋼等老牌大型鋼鐵企業也得到技術改造和升級。
為提高生產率,鋼鐵工業進行了生產體制上的探索,首鋼率先實行承包制。我國鋼鐵工業通過改革釋放出強大內生動力,實現了鋼產量5000萬噸和億噸兩次突破。
1996年,我國鋼產量突破1億噸,躍居世界第一位,這是我國鋼鐵工業發展進程中一個新的里程碑。
自此,我國一直保持鋼產量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
太鋼集團員工在操控超薄帶狀不銹鋼的加工設備
經濟新常態,產能過剩是道坎
進入新世紀,我國鋼鐵工業繼續實現持續高速發展。但受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優化、生態環境約束等影響,2012年以來我國鋼鐵需求不斷放緩。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鋼鐵市場供需嚴重失衡,產能嚴重過剩,制約了行業發展。鋼鐵工業進入低增長、低價格、低效益和高壓力的“三低一高”新常態。
2013年至2015年底,我國每年生產的鋼材大約有四分之一是根本賣不出去的。即使賣出去價格也一跌再跌,鋼鐵價格最低時每斤賣到1塊6毛錢,鋼材賣出了白菜價。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粗鋼產能約為12億噸,按照2015年產量測算產能利用率不足67%;會員鋼鐵企業實現利潤總額虧損645.34億元,虧損面為50.5%。
化解產能過剩成為鋼鐵行業面臨的首要任務。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深化理解、統一認識。如果看不到甚至不愿承認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仍然想著過去的粗放型高速發展,習慣于鋪攤子、上項目,就跟不上形勢了。用老的辦法,即使暫時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會持久,相反會使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積累、激化,最后是總爆發。
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黨中央針對當前經濟新常態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戰略,并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形成了“三去一降一補”這一具有重大指導性、前瞻性、針對性的經濟工作部署。
“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習近平總書記為包括鋼鐵工業在內的傳統產業發展開出良方、指明方向。鋼鐵工業痛定思痛,當斷則斷。
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提出從2016年開始,在近年來淘汰落后鋼鐵產能的基礎上,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至1.5億噸。
2016年至2018年,我國鋼鐵業在累計壓減超過1.5億噸產能、全面出清1.4億噸“地條鋼”之后,提前完成5年化解過剩產能目標,逐步走出產能過剩的困境。
太鋼集團員工在操控超薄帶狀不銹鋼的移動設備
新發展理念,轉型升級促騰飛
2015年10月,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同志系統論述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
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指引鋼鐵企業摒棄以量取勝的傳統觀念,轉向追求高質量發展。
“產品和技術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業在科技創新上再接再厲、勇攀高峰,在支撐先進制造業發展方面邁出新的更大步伐。”總書記在考察太鋼時的講話語重心長。
抓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發展全局的“牛鼻子”。近年來,太鋼加快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大力加強科技創新。2016年以來,太鋼精密帶鋼研發團隊攻克175個設備難題、452個工藝難題,實現了一系列關鍵工藝和生產制造技術的重大突破。
“論克賣”的“手撕鋼”,國產筆尖鋼加工成的圓珠筆芯……一批高端產品在不斷的創新中誕生,填補了國內空白,占領了國際市場。
走進太鋼廠區,仿佛走入綠樹成蔭的公園。近年來,太鋼在綠色發展上加大投入力度,截至2019年底,太鋼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比2018年降低50.6%,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以往污染嚴重的廠區正在變成環境優美的景區。
變化的背后,是新發展理念的引領。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騰籠不是空籠,要先立后破,還要研究“新鳥”進籠,“老鳥”去哪兒。要著力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充分發揮創新驅動作用,走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實現鳳凰涅槃。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太鋼、河鋼、包鋼等越來越多的鋼鐵企業一方面做好去產能的減法,一方面也做好人才引進、大力創新、樹立品牌、綠色發展的加法。轉型升級成為鋼鐵工業的主旋律。
放眼未來,鋼鐵工業貫徹新發展理念,促轉型升級的信念如鋼、意志如鐵。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