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2020-05-25 14:19:05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作為中央電視臺《新聞1+1》欄目主持人,白巖松廣泛連線包括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王辰院士、比爾·蓋茨、理查德·霍頓等在內的各界人士,以一位新聞工作者的身份,親歷、見證、報道了中國抗疫的進程。日前,全國政協委員白巖松接受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專訪。
讓有公信力的人說出結論
Q
疫情暴發以來,《新聞1+1》做了100多期節目,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幾期?
白巖松:它分“3+1”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前哨戰,從1月20日到23日,《新聞1+1》采訪了鐘南山院士和武漢市、中國疾控中心、國家衛健委疾控局負責人,23日晚上我們做了一個為“封城”后的武漢打氣的短片,屏幕上寫的那行字就是:隔離病毒,但不能隔離愛。這是第一個“1”。第二個“1”是國內疫情,期間我們采訪了李蘭娟院士、王辰院士,包括“重癥八仙”,我們幾乎都連線了。第三個是國際疫情,我們連線了比爾·蓋茨、馬云、《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以及一些重要國家的駐外大使。最后一個“1”是復工復產,我們連線了雷軍、董明珠、中國足協主席、中國籃協主席等等。
白巖松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專訪,照片均為蔡藝芃攝。
對于我們來說,關鍵在于是不是在最重要的節點和最需要的時候去做了報道,而且確實起到了一些作用。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節目的標題始終是“今日疫情分析”和“今日疫情應對”,剩下的都是分標題。我們就是牢牢咬住分析和應對。這是我們該做的,也是我們能做的。
Q
1月20日,鐘南山院士在《新聞1+1》中宣布“肯定有人傳人的現象”,你怎么看待這期節目在疫情防控特別是公眾動員方面的作用?
白巖松:17年前的那段歷史,已經使鐘南山院士和他所代表的專業人士的聲音,在公共衛生領域擁有了公信力。1月20日,鐘老代表整個專家組,在那期節目里把話說給了所有人。也許當時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到了,但當我直播結束后11點多回到家,我們主任給我發了一條短信:剛才的節目刷屏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很多公眾都是從21號晚上開始戴口罩了。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在直播狀態下看完節目得到預警,但是直播迅速以互聯網、朋友圈的方式擴散,形成“刷屏”。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動員。在公共衛生領域,面對重大突發傳染性疾病,很重要的就是:最有公信力的人說出結論,大家迅速知曉,開始防范。戴口罩是一種防范,保持社交距離是一種防范,改變原來的行程也是一種防范。從某種角度看,鐘老和他所代表的專家組在那一天準確地發出預警,我們應該感謝他們。
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
Q
其實不光是預警,在整個抗疫過程中,鐘南山、李蘭娟、王辰等一批公共衛生專業人士,讓大家感受到專業的力量。這給我們什么啟迪?
白巖松: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這太重要了。我們要更加迫切地意識到,如何在各個領域培養更多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具有影響力、權威性和公信力的專家。如果我們的國家在相當多的領域都有他說了你就聽而且他說的東西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對的人,中國一定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這個“超級”不是指軍事上的,而是說對于人類有較大貢獻。所以我們現在的確要悶下頭來,勤勤懇懇,付出相當長的時間,讓我們在各個領域冒出越來越多的專家,而且全社會要形成對專家的尊敬。所以不要再去攻擊“專家”這個詞,那是有些不稱職的人被稱之為“專家”。現在不是專家太多,是真正的專家太少。
讓權威聲音及時準確傳播到公眾面前
Q
媒體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白巖松:最近我們內部進行業務總結,我說:一方面我們要接地氣,跟百姓冷暖緊密相連;另一方面要高舉高打。什么叫高舉高打?遇到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要請最權威的人在你的平臺發聲,這應該成為一種常規操作。如果最權威的聲音通過你及時準確傳播到公眾面前,老百姓難道不是最大的受益者嗎?而你如果推遲或模糊了這些聲音,老百姓豈不是最大的受害者?公信力是怎么建立的?一是靠你恪守職業道德、秉承客觀、深入調查;二是你這里有最權威的聲音,最權威的人愿意在你這里發聲,你有業務能力在最權威的人那里問出最核心的事實。
所以這一次總結時我說,我們唯一想要靠近的是事實,我們唯一的武器是提問,我們唯一能夠讓受眾接受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是請到最權威的嘉賓。聽某一個網絡大V來這里解讀公共衛生,大家會搖頭。但如果是鐘南山在說,李蘭娟在說,王辰在說,公信力就不一樣了。不僅疫情,很多突發的事件,關鍵就看你能不能快速請到非他莫屬的人。如果他當天就在你的屏幕上出現了,長期下來大家習慣了,遇到重大事情,人們就會到你這里尋找權威聲音。
要成為對別人有用的人
Q
經歷這場疫情大考,你有哪些感悟?
白巖松:一場疫情結束,每一個個體都要面向未來去思考。我覺得有幾點。第一,疫情使確定的未來突然變得不確定,怎么辦?答案是變成更好的自己。你的能力要提升,身體素質要好,應對變化的能力要強,只有這樣才能更好面對不確定性。第二,什么人有用?對別人有用的人最有用。你看這次對于醫務工作者,全社會點贊。從抗擊SARS到抗擊新冠疫情,醫務工作者在整個社會扮演的角色越來越不可動搖。他們為什么可敬?因為他們是我們的護佑者。生老病死,中國人概括一生就是這4個字,哪一個字離得開醫務工作者?
今年我還會去武漢,去跟醫生交流。我特別想跟他們說,你們面對了如潮的贊美,但是你們得到的最大獎勵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可。我想每一個干專業的人都明白這一點。當你做完這件事的時候,周圍的掌聲有多么熱烈,都不如你覺得,在最需要的時候我做了,那種自我認同才是最大的獎勵。我相信這4萬多馳援湖北的醫務工作者和在湖北的所有醫務工作者,他們已經得到了自己最大的獎勵,那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可:在最需要的時候我沖上去了,做得還不錯,我對得起這個職業,一生腰桿都是直的。
對于整個國家來說,多難興邦是寫在很多人記憶當中的四個字。但多難本身不會直接興邦。面對災難,我們補齊短板,自我完善,以加快改革、更加開放的姿態來回應這段歷程,我們就會往前走。我們必須用進步來完成對不幸日子的補償,而不是別的。
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Q
正如你在節目中展示的,相較于一些國外政客甩鍋中國,比爾·蓋茨、《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等人對中國抗疫高度認可。他們為什么點贊?
白巖松:我不認為他們是為我們的抗疫點贊,我認為他們是為正確的決策和正確的抗疫過程點贊。這說明世界上并不都是揣著明白裝糊涂的人,而是有真明白的人。他們的專業性提醒自己,必須為做得對的事情點贊。他們明白,如果做得不對,這背后是泛濫的疫情,是人命。作為《柳葉刀》的主編他能不著急嗎?他太清楚了。
和1979年談論中國的聲音相比,2019年、2020年談論中國的聲音放大了多少倍?這就是成為真正大國的必經之路。未來這樣的聲音還會有很多,但是也請注意,今后贊揚你的聲音也會有更多。
所以對于外界針對中國的聲音,我的看法歷來是這樣:在意但是別太在意,做好自己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做好了自己的事情,不光對國內老百姓好。你對別人有用、有利、有意義,他會不跟你處好關系?疫情期間,德國三大汽車公司全部停工,率先復工在中國。前兩天一架包機拉著德國200余位商界人士飛到中國,他們要到中國復工復產,因為市場在這里,產業在這里,復蘇在這里,他會跟你切割?所以歸根到底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冷靜,繼續前行。
Q
置身于眾聲喧嘩的國際輿論場,如何更加主動回應國際關切,講好中國故事?
白巖松:講好中國故事,其實是講好面對世界的中國故事。未來一個相當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在世界上放大中國聲音,這是一種能力,這里頭是有專業的,得有會做這方面工作的人。舉個例子。多年前戴秉國國務委員要告訴美國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不能承擔發達國家的義務。他拿出一張照片。他當年60多歲了,他說這是我的同學,他們現在接近一半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底下一下子“嗡”了:這么年輕,怎么會有一半同學不在了?他說我是貴州人,那是中國經濟最不發達的省份之一,由于各種各樣的因素,我們這一代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條件不具備,因此我的同學有一半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的演講講完,很多人含著淚過來跟他交流。這就是一種傳播能力。
很多東西都會變,周圍的環境也會變,但你可以憑借自己的專業能力走到更遠
Q
你為什么能對新聞工作這份職業保持專注?
白巖松:我就是一個記者,只不過做了30多年,我喜歡這個職業。我最平靜的時候是在準備問題的時候,因為你唯一的武器不就是提問嗎?周圍的環境也會變,但你自身的專業能力卻可以幫到每一個時代。假如說從我身上要有一點可以給其他年輕人示范的話,那就是用自己的專業能力走得更遠。
我一直覺得自己適合干新聞。每個人要有自己的判斷,你適合干什么。我當然也會評估我適合干什么,我覺得一是干傳播,二是當老師。我現在都在干,我帶研究生已經到第8屆了。
《新聞1+1》做了12年,在疫情報道中,我跟年輕的同事們說過一句話:多少年后回想起來,在那段最需要真實的聲音、最需要答案的時候,你作為媒體人,在一個跟人們有密切交流的欄目里奮斗過,不管多年以后你身在哪里,你都可以挺直腰桿。
Q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這次你準備了什么提案?
白巖松:因為疫情期間發生了很多事,我的提案是“完善公益慈善組織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應急響應機制”。“小馬拉大車”肯定不可持續,我們必須去改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