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06-15 09:38:06
6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文物局、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印發了《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
強化頂層設計
《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首先明確了工業遺產的社會定位:工業遺產是工業文明的見證,是工業文化的載體,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見證了我國近現代工業化不同尋常的發展歷程,也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典型代表。”
《實施方案》肯定了工業遺產在提升城市功能、豐富城市內涵、彰顯城市特色中的作用;更清晰地將工業遺產的價值、時代功能,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堅定文化自信緊密結合起來。工業遺產是一個極為年輕的文化遺產類型,我國工業遺產的發展歷程非常短暫。通過資源認定管理,這個方案推動了工業遺產保護體系完善。強調“強化頂層設計和分級分類管理,形成能夠彰顯發展歷程和文化特色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體系。同時“加強政策協同,強化部門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實施方案》舉出了具體的推進路徑。包括支持老工業城市依托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支持設立重要工業遺產博物館、專業性工業技術博物館、傳統行業博物館;加快城市濱水地區港口和傳統工業區的轉型升級和用地更新,修復城市沿岸廠房、倉庫和其他歷史遺存,推動以工廠倉庫為主的生產岸線轉型為以公園綠地為主的生活岸線、生態岸線等。
賦能城市發展
第一,“工業遺產”開始和“城市”緊密聯系在一起,又與多部門結合起來,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要素。這意味著,工業遺產不再是一個行業內的文化行為,而成為城市轉型、發展的途徑。上海楊浦濱江呈現的“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之變,就是當代城市空間改造的實例。因此,工業遺產此時可以說迎來了一次難得的“高光時刻”。工業遺產進入城市發展體系的同時,還意味著工業遺產,從企業的“固定資產”,實實在在地開始變為社會文化資源。
相比于其他類型的文化遺產來說,工業遺產的進步幅度是令人羨慕的。但是,這一切不是偶然,它與國家發展的整體戰略連接在一起,可以清晰地辨識出是近年來一系列政策的延續結果。
2018年11月發布的《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國家工業遺產”定義:“國家工業遺產,是指在中國工業長期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技價值、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經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的工業遺存。”從這時起,原來我國同時并存的2條工業遺產評定形式,事實上開始向“國家工業遺產”標準靠攏;原先工業遺產既有指定也可申報的局面,開始更多向“申報制”靠攏。
在此之前,國務院于2014年就推出了“關于推進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那時,各地“城區老工業區”出現的“落后產能集中、基礎設施老化、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安全隱患突出、棚戶區改造任務重、困難群體較多”等問題受到重視并著手尋找解決方案。2016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與財政部一起推出了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開展調查摸底,建立工業遺產名錄和分級保護機制,保護一批工業遺產,搶救瀕危工業文化資源的目標。
正是在此基礎上,2017年12月,第一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公布。
第二,工業遺產的發展路徑開始強調建立多資源協調機制,并且逐步確立了在其他相關領域中的位置。
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發布,明確提出到2025年,文物領域社會參與活力不斷煥發,文物工作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發揮。在此背景下,更多工業遺產進入文物行列。第八批國保評選時,在234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中,一些工業遺存也上升為國保單位。如位于北京市房山區的原子能“一堆一器”舊址(1958年)、天津市河北區的新開河火車站。文化部在制訂“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時,就已經提出鼓勵合理利用工業遺產發展文化產業的目標。相信文旅部等相關部門在制訂全新的“十四五”規劃時,“工業遺產”同樣會占據一席之地。
《實施方案》提出“具有重要價值的工業遺產及時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和珍貴可移動文物。”“發展以工業遺產為載體的體驗式旅游、研學旅行、休閑旅游精品線路,形成生產、旅游、教育、休閑一體化的工業文化旅游新模式。”這既是多部門合力的機制路徑,也可以視為借《實施方案》推出,賦予工業遺產在未來社會發展中更大的動能。
高光之下,工業遺產的主管部門、工業遺產的所有權人,應該加油了!
作者:齊 欣 【編輯:田博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