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2020-06-22 12:33:06

作者:劉大椿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一級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建制性發展始于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成熟于改革開放后,是中國社會發展新思維的重要提供者與變革參與者。迄今,中國科學技術哲學已成為對中國當代社會與思想影響深遠的學科之一。

  1.學科歷史淵源 

科學技術哲學作為學科的興起與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淵源。這一演進是由學科、建制與社會背景多種因素促成的。

“自然辯證法”研究由恩格斯在19世紀下半葉所開創。《自然辯證法》第一本中文譯本出現于1932年,標志著自然辯證法正式傳入中國。作為唯物辯證法研究和傳播的一部分,中國的自然辯證法事業是一批學者從研讀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一書而發展起來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自然辯證法的理論工作也是和當時開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直接聯系在一起的,主要針對科技工作者和理工科師生。中國科學技術哲學學科建制化發展始自1956年。1956年6月,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成立了自然辯證法研究組。這是新中國第一個自然辯證法的專業研究機構,可作為學科建制化發展的一個正式起點。同年,我國制定了《國家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其中對自然辯證法學科的界定為:“在哲學和自然科學之間是存在著這樣一門科學,正像在哲學和社會科學之間存在著一門歷史唯物主義一樣。這門科學,我們暫定名為‘自然辯證法’,因為它是直接繼承著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曾進行過的研究。”該時期自然辯證法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與自然辯證法的社會實踐中,研究進路主要是依據哲學對科學的思辨來指導社會實踐,自然觀是中心論題。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下,自然觀、認識論與方法論是統一的,自然觀的變化會引致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改變。每一次科學革命均會引發自然觀的變革。科學觀直接影響著自然觀,進而帶來認識論與方法論的重大變革。因此,不論是自然哲學研究,還是馬克思主義研究,均需要把科學及其發展作為哲學思考的一個基礎。一批自然科學家在其中擔當了重要角色,大大推進了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和科學觀的普及,擴大了其社會影響力。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作為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觀,自然辯證法被看作馬克思主義和科技工作緊密結合的橋梁。自然辯證法聯系科技發展的前沿,關注現實,由自然科學內在的批判品格所驅動。自然辯證法事業團結科學家、參與前沿開發、努力為國服務,為我國現代化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受到廣泛歡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自然辯證法事業從歷史傳統和現實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通過實行三大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科技與社會結合,中國與世界結合,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學科:科學技術哲學。

  2.科學技術哲學興起

1981年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正式成立,為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搭建了重要平臺。在此前后,《自然辯證法通訊》(1979年)、《自然辯證法研究》(1985年)、《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84年)(后更名為《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等與學科發展聯系緊密的重要專業性學術期刊陸續創辦。20世紀80年代“自然辯證法”課程由國家教委確定為高等學校理工農醫科碩士必修的一門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同時還規定理工農醫科博士生要開設“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馬克思主義”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推動了教學與研究隊伍的壯大。自1981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以來,一些高校先后獲得相關專業的碩士、博士學位培養資格,這些工作直接加快了學科建制化發展的步伐。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該時期,“走向未來叢書”“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等叢書成為頗具影響力的圖書,它們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多個方面,許多新鮮的學科被介紹到中國來,代表了當時中國思想解放前沿的思考成果。

1987年,為了更好地推進學科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教育部將研究生哲學專業下屬的二級學科目錄“自然辯證法”調整為“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隨著學科建制的完善、研究人員的增多,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邊界得到極大拓展,成為眾多新學科的“孵化器”,不斷有新的人員和思想參與進來,交流、突破、迸發靈感,而在思慮成熟后往往自立門戶,或轉入其他學科。科學技術哲學從原來的偏向于自然哲學、自然觀,拓展到包含科學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科學哲學、技術哲學及科技思想史,進而延伸到與實踐緊密相關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科技政策學、科技管理等領域,并把科學學、潛科學、未來學、系統科學等各類新學科與交叉學科的研究納入麾下。

實際上,該時期興起了對科學方法論、科學認識論的理論研究熱潮,催生了一大批新學科,取得了不少引人矚目的成果,因此被稱為“理論拓展期”。寬松的“大口袋”發展原則,使中國科學技術哲學成為處于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的邊緣與交叉地帶的百科全書式學派,匯聚了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者,加大了學科的交叉性。

大致來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十年。20世紀70年代末,由于科學和教育是撥亂反正的前沿,有關科學的哲學問題就特別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全國科學大會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大道暢行。在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中,科學的實證方法顯著地體現著實踐標準的有效性、權威性;當時,憑借科學自身普遍性和超國界性等特質,張揚科學理性在論戰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從改革開放開啟到80年代,科學技術哲學由于它的跨界性以及它與科技和哲學兩者的緊密關系,在中國成為思想解放的帶頭羊。在80年代,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建設、教材建設和隊伍建設,生機勃勃,取得許多拓荒性進展。

第二個十年。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科學技術哲學學科終于在全國高等教育領域實現建制化,成為哲學的二級學科。

在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的條件下,科學技術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積極互動,促使學界就科學技術本身及其歷史發展,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方面進行哲學層次的思考和探索。

90年代,“科技—經濟—社會”關系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越來越多的人轉向STS研究(科學、技術和社會研究的簡稱)、發展戰略研究和知識經濟研究。更加專門化與多元化的研究局面開始形成,論題日益豐富,論域逐步開闊。從這時起,自然辯證法成為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課(公共課、必修課)。

第三個十年。21世紀開始的十年,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直面科學發展問題、生態文明問題、以人為本的問題,多元化的研究成為風氣。

隨著中國社會快速發展,科技、社會與環境的沖突不斷加劇,促進了對發展理念的深度思考。自然與人、科技與社會、科學與人文的關系成為理論界的中心論題,科學技術哲學成為該時期社會發展思想的重要提供者和參與者,且學科發展逐漸成熟、隊伍有一定規模、與國際接軌、有中國特色。

第四個十年。科學技術哲學研究工作者積極在全社會強化科學意識、生態意識;探討科技發展中深層次的問題,深度透析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他們積極培育原始創新的理念和機制,致力于促進中國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轉變;主動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回應智能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新時代本學科建設和調整中的問題,努力進行新的開拓。

  3.規范與多元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全球化伴隨的生態危機、氣候變化等難題頻現,科技、社會與環境的沖突加劇。此類問題都屬綜合性的交叉問題,并無單獨的學科可以直接應對。中國科學技術哲學在此背景下,進入了理論研究與實踐問題緊密交織的時期:一方面,理論研究越來越要求符合國際學術傳統的規范;另一方面,實踐研究的開放性又使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進路越來越多元化。這一規范與多元的格局體現在科技與自然、科技與社會、科技與人這三大中心論題上。科學技術哲學建構出一個覆蓋面寬、內容多樣、邊界模糊、橫向交叉繁多、充滿生命力與時代性的獨特研究領域。

經過幾代學人的共同努力,中國科學技術哲學在對科技時代提出的科技及其相關問題的哲學回應中,逐漸拓展為綜合性交叉學科。其中包括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科技思想史等幾個主要方向。

自然哲學,主要研究自然觀、人與自然的關系、可持續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問題,這些也是自然辯證法面對的基本問題。在自然觀方面,自然哲學的關注點集中在天然自然與人工自然的相互關系上,主張不僅要對人工自然進行文化控制,保持人類改造天然自然與保護天然自然的某種平衡;而且要認識到自然是人類唯一的家園,必須敬畏自然。在現實世界層面,自然哲學側重討論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基本內涵、倫理原則和價值標準、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等問題。

科學哲學,是對科學本身及其發展規律等基本問題所作的系統哲學研究。科學哲學包含了邏輯主義、歷史主義、建構主義等諸多流派,主要是對當代自然科學背景下的重大哲學問題開展研究,如量子哲學、生物學哲學、認知哲學、人工智能哲學的研究。而通過廣泛展開對西方科學哲學經典著作的譯介工作,從而動態演繹出一些新的理論生長點,成為我國科學哲學研究的亮點。

技術哲學,是從總體上研究技術和技術發展過程中的普遍規律。早期主要研究技術與方法、技術與經濟、技術與社會、技術與政治、技術與文化等相關問題,之后轉向對技術本體論、技術認識論、技術價值論、技術倫理學、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異同關系、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之間的異同關系等理論性問題的研究。隨著科學—技術—工程—產業鏈條的進展,出現了工程哲學的新領域,工程的本質和特征、工程與科學技術的區別與聯系、工程與社會、工程創新、工程人才、工程倫理等問題成為探討的焦點。在反思技術的負面效應等問題時,學者們相繼提出了綠色技術、技術價值合理性、技術發展的社會控制、技術責任、技術之善、技術的人文關懷等新概念。

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是一門在20世紀90年代興盛起來的與國際接軌的新興學科。研究對象涉及中國的歷史和現實中的諸多領域,如城市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發展、轎車工業和房地產業、休閑文化及其產業建設等。致力于從哲學、歷史和社會學的視角透析科學技術發展的社會過程和機制,從宏觀到中觀,有時到微觀,逐漸深化開展科技戰略與政策研究,比如方興未艾的科技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咨詢研究)。與此同時,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研究也發生了變化,重視運用人類學方法研究科學的社會建構,提倡科學實驗室的田野調查;科學共同體的范式、科學家的信念、科學技術政策、科學技術的資源分配、對科研的行政管理和知識界的科層制等問題,成為關注的對象。

科技思想史研究是以科技史為基礎,著重從哲學層面加以關照或延伸到科技社會思想史領域。常規的研究對象有:科學史案例(科學家或科學發現)研究、著名科學家生平思想研究、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關系研究、科技的社會影響及其演變研究,等等。也會涉及中國古代科學思想研究、中國科技發展與中國思想文化關系史研究、中國近現代科技轉型的歷史研究,等等。一些專門的與科技發展有關的思想史及社會思想史問題,如科學與意識形態關系的演變、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分合歷程等問題,亦是科技思想史的研究對象。而當下引發關注的重要科技思想問題是:面對現代科學文化與其他的文化傳統特別是人文文化的矛盾甚至沖突,科技如何在歷史實踐中引發思想演變?

  4.問題與期待

就目前狀況而言,中國科學技術哲學諸方面的研究尚有巨大潛力,一些以往不被認同或尚未成型的分支或問題可拓展為當下關注的焦點。

其一,是科技倫理問題。隨著智能革命的到來,特別是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的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一方面為經濟社會迅猛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另一方面又可能為生態和人類自身的演變帶來不可預計的后果。科學技術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科學活動的社會性越來越突出,科學的價值中立性不可避免地遭到人們的質疑。于是,科技活動逐漸被認為具有很強的價值負載,滲透著倫理判斷。科技倫理問題的研究不僅針對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和社會責任問題,還開始關注科技與人文的關系問題、科學的價值負載問題、科學無禁區與技術有責任問題。

其二,是科學的文化哲學研究。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文化越來越成為社會的主導性、支配性文化樣式,科學與其他文化的關系引起學界的普遍關注。科學的文化哲學,研究對象依然是科學,但它把科學作為一種文化或文化活動來研究,而不是局限于認識論研究,因此既不同于傳統科學論,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哲學。

學科的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要取得科學技術哲學研究領域更深入的成果和健康發展,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培育出新的生長點,還要有科學和冷靜的頭腦,審時度勢,有所為有所不為,克服困難,開拓進取。也應具備兩個基本態度:

第一,從推進科學技術良性運行的迫切需要來看,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研究應當努力實現對科學技術從單純辯護或者無情批判,向全面審度的轉變。要警惕漠視甚至反對科學的虛無主義傾向,也要防止僅僅把科學作為一種功利性工具,而忽視它作為一種思想武器的淺薄眼光。

第二,自然辯證法課程之所以一直受到理工科研究生和一般受眾的歡迎,是因為它既具有思想教育功能,又具有通識課的作用,它的跨學科性,特別有助于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養。在該課程的定位和建設中應堅持:基點不動搖,功能有特色,學科要開拓。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22日 15版)

[責任編輯:楊凡、杜小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武漢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正在爬坡 目前為40%-50%

83所高校,31.7萬名應屆畢業生,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武漢規模創歷史新高的高校畢業生迎來了就業季的考驗。從真金白銀...[詳細]
人民日報 2020-06-22

北京日增確診病例數降至9例 11天累計新增236例

北京日增確診病例數降至9例11天累計新增236例。這是北京市連續八天日增確診病例數維持在兩位數后首次降至個位數。6月21日0時至24時,新增9...[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0-06-22

怎么看“6億人每月收入1000元”

5月28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語重心長地強調中國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詳細]
半月談網 2020-06-22

國務院批復:撤銷蓬萊市、長島縣 設立煙臺市蓬萊區

中新網6月22日電據山東省人民政府網站消息,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6月19日印發《關于調整煙臺市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通知》提到,6月5日...[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0-06-22

圍繞自貿港建設出臺容錯辦法 三亞鼓勵干部大膽試大膽闖

中新網三亞6月22日電海南三亞近日出臺“容錯糾錯”辦法,為干部提供大膽試、大膽闖的“寬松空間”。三亞自然稟賦優越,在海南自貿港建設中...[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0-06-22

河北唐山:一家四代接力 用綠色守護灤河

新華社石家莊6月22日電(記者楊帆)正午驕陽當頭,吃完飯的張明旺熱得滿頭大汗,他打電話給三叔張善。”戴上涼帽,兩人騎著電動車奔向村外...[詳細]
新華網 2020-06-22

武漢衛健委黨委第一書記陳紅輝擬提名為副市長人選

武漢衛健委黨委第一書記陳紅輝擬提名為副市長人選。【編輯:于曉】[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0-06-22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