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0-06-29 17:17:06
“隱世”百年的植物物種再次現身,上一次被采集記錄已是1912年!
6月28日,科技日報記者從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聯(lián)合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及廣西植物研究所發(fā)現一種“隱世”百年的植物物種Aeschynanthus monetaria,并為其首次擬定中文名——貝葉芒毛苣苔。相關成果發(fā)表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taxa上。
貝葉芒毛苣苔植株,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供圖
“該物種于1912年被采集記錄后一直消失在世界植物學家的視野里,這是其在百年后重新由我國科學家發(fā)現并補充描述,并且首次證實只存在于我國西藏自治區(qū)的墨脫縣境內,糾正了產于印度的錯誤記錄。”植物分類學專家介紹,該發(fā)現為我國喜馬拉雅地區(qū)的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新資料,也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重要成果之一。
百里挑一,它如何被重新發(fā)現?
成都生物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森林與灌叢生態(tài)系統(tǒng)專題科考人員,在整理近年來藏東南地區(qū)野外考察的植物標本過程中,發(fā)現一株采集于中國墨脫縣雅魯藏布江沿岸濕潤森林中附生于枯木的芒毛苣苔“與眾不同”。
科考人員表示,這株特殊的芒毛苣苔屬于小葉類型的附生亞灌木,花梗、萼片、花冠等器官覆蓋有短腺毛,花色鮮艷,花冠長約4厘米,花量較多,從干枯的樹枝上下垂,在茂密的季雨林里格外顯眼。
物種大生境,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供圖
“芒毛苣苔屬是苦苣苔科的一個獨特的屬,約140-160種,主要分布于東喜馬拉雅山脈到東南亞,一直到印度尼西亞。”該人員介紹,中國植物志記載有大約34種,印度記載大約有26種,泛喜馬拉雅植物名錄記載有32種,在這個屬中,大部分種類是附生在濕潤森林大樹上或石頭上的亞灌木。
研究人員在查閱資料過程中發(fā)現,以往出版的中國苦苣苔科所有資料中,均沒有對該種進行任何記錄和描述,包括中國植物志、《Flora of China》、《中國高等植物》,特別是有關東喜馬拉雅地區(qū)的植物區(qū)系資料(《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區(qū)維管束植物區(qū)系》《雅魯藏布大峽灣河谷地區(qū)種子植物》《西藏植物志》)等中均未記載。
發(fā)現該物種與國內已經記錄的所有芒毛苣苔種類均不符合后,研究人員又將搜尋視野擴大到全球尺度上,在國際范圍內僅找到兩份標本,采集時間均在100多年以前(1912年),其中僅1份能公開獲取影像資料。通過存放在邱園的指定模式標本,他們發(fā)現在東喜馬拉雅地區(qū)新采集的這份標本在形態(tài)特征上可以完美匹配。
貝葉芒毛苣苔墨線圖,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供圖
邱園標本館館藏標本Aeschynanthus monetaria,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供圖
上戶口,給它定什么名字和籍貫
為了更準確地鑒定和評估該物種未來的保護狀況,研究人員根據考察時記錄的原始影像資料和新采集的標本,補充了物種描述,還討論了該物種采集時的原始記錄及其拉丁命名問題。根據其葉片形狀和拉丁名詞義,研究人員為其首次擬定中文名為貝葉芒毛苣苔。截至目前,全球共有貝葉芒毛苣苔4份標本,其中兩份最新采集的分別保存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標本和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標本館。
科研人員2015年采集的物種標本,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供圖
經過了科考調查、檢索比對、形態(tài)鑒定等各項嚴謹的環(huán)節(jié),這個物種聞世百年來,終于有一個中文名字了。
有了“名字”,上戶口的時候“籍貫”一欄也需要填寫。因此,關于貝葉芒毛苣苔,還有一個不得不厘清的關鍵問題——分布地問題。
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科考人員最新采集的標本是在2015年10月對墨脫縣背崩鄉(xiāng)海拔300-800米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的季雨林考察中發(fā)現的。值得注意的是,100年前的兩份標本采集地,一份記錄采集于羅龍(Rotung),一份記錄為仁更(Rengging),這兩個地方目前均屬于中國西藏自治區(qū)墨脫縣,而不是原記錄的印度。“綜合目前的資料可以確定的是,貝葉芒毛苣苔有分布且僅分布在中國西藏東南部墨脫縣。”研究人員表示,此前由于針對該區(qū)域物種基礎資料匱乏,對貝葉芒毛苣苔未查證到更多的資料,此次植物標本整理發(fā)現避免了長期以來我國對分布于墨脫縣的該物種沒有數據而無法進行評估的尷尬,也改寫了之前對該物種產地的錯誤界定。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