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2020-07-27 09:01:07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政協聯組會上指出,“疫情突如其來,‘新就業形態’也是突如其來。對此,我們要順勢而為,讓其順其自然、脫穎而出。”
記者近期在山東省多地采訪了解到,各地正在積極發掘新技術、新業態帶來的新就業形態潛力,不斷培厚新就業形態的政策土壤,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為“新三百六十行”創造希望的田野,讓新就業形態開花結果、多出“狀元”。
新就業形態已成“新蓄水池”
新就業形態正與我們的生活同步推進。記者調研發現,雖然這類就業形態尚未完全納入政府統計口徑,但從業人員伸縮性很強,已初具從固定崗位到靈活就業、從勞動關系到合作關系、從定時定點到隨時隨地等特征。
與“一個蘿卜一個坑”的傳統就業模式相比,新就業形態的從業人員不再愿意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是傾向更為靈活的就業,在生活和工作之間尋找平衡。在濟南一家國有銀行做了三年柜員的張景鵬,最近正在備考中級會計師資格證。“我這個崗位早晚被人工智能取代,我必須趁年輕重新作職業規劃。”他看好會計師這個不必拴在一家企業、可同時為多家公司打工的職業。在云端,豬八戒網作為全國最大的靈活用工平臺,一端連接著1000萬家注冊雇主企業、一端連接著1400萬儲備人才,帶動了100多萬人在平臺上靈活就業。
在新就業形態中,勞動關系也逐漸被打破,從業人員與平臺構建著合作關系。創建于2002年的孔夫子舊書網匯集了全國各地17135家網上書店、167013家書攤。“我在孔夫子舊書網的小書攤上掛的書,一般是自己買來看完的。這些書主要放地下室,有訂單了就發,不耽誤平時工作。”在濰坊一家私企上班的李家良介紹道。
這種去雇主化、平臺化的新就業模式,伴隨著互聯網技術進步與大眾消費的升級,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以網紅經濟公司為例,他們為單一的視頻創作者提供策劃、推廣、招商引資等一條龍服務,兩者是合作共贏關系。
新就業形態還改變著“朝九晚五”、全職工作的線性軌跡,讓人獲得更為靈活、富有彈性的工作曲線。今年端午假期,在濟南漢峪金谷的一家短視頻公司的直播間內,一群95后分工明確地忙活著。他們工作沒有固定時間,大部分通過網絡即可完成,且信奉“你可以不出門,但不能沒收入”說法。
從2004年到2009年年底,國家陸續公布了122個新職業。這些新職業在助推經濟轉型發展方面功不可沒。而今年以來,我國新職業發布呈現加速之勢。從3月到5月,人社部等相繼發布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網約配送員、全媒體運營師、無人機裝調檢修工等新職業(新工種)34個。
新就業形態成為吸納就業的“新蓄水池”。國家信息中心統計顯示,2019年以新業態形式出現的平臺企業員工達到623萬人,平臺帶動的就業人數約7800萬人。有數據顯示,新興職業從業者月薪過萬元的有24.6%,月薪2.5萬元以上的有5.64%。新職業不僅為個人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同時激活了業態創新活力,推動了整個行業的加速發展。
“新就業形態還大大降低了就業門檻和組織管理成本,已成為穩就業、保就業的重要載體。讓他們更高質量地就業,也是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體現。”淄博市人社局黨組成員、就業服務中心主任王鳴清介紹道。
尚需消解“成長的煩惱”
新就業形態發展迅猛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成長的煩惱”。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在就業觀念、技能提升、法律保護等層面有需補齊的短板。
新就業形態漸起風潮,同時沖擊著人們固有的就業觀念。從長遠看,一個新職業從生根萌芽到開花結果的過程,常伴隨挫折與低潮,這需要社會各界解放思想,正視新職業,擁抱新形態。“有些年輕人幻想拍拍小視頻就能變網紅,賺大錢;也有很多人覺得玩直播有點不務正業。其實他們都不了解這個行業。我們一直在順應市場變化,不斷創新內容生產。疫情期間,我們一起直播帶貨,幫鄉親們賣滯銷的農副產品,有個團隊一小時帶貨6萬支扶郎花。”有著三百多萬粉絲的濟南某大學在讀研究生王子琪說。
促進新職業發展,既要轉變就業觀念,更要有真金白銀的物質支持。尤其在新就業形態的崗位培訓、技能認證、職業提升、人才培養等方面,尚需持續發力。據人社部調研發現,96%以上的職場人希望學習新職業。“俺們村有小米、木耳等好多農產品能對接直播電商,可沒人能摸著門道。要是政府相關主管部門能出面張羅一下,給俺們聘個懂直播的老師,俺們當然去學習。”淄博市博山區池上鎮泉子村黨支部書記吳圣霞說,直播可一箭雙雕:既能賣貨,還可宣傳村莊。
近日,在人社部的統一部署下,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推出了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截至6月初,平臺已完成首批數字化管理師、電子競技運營師、無人機駕駛員等13個新職業在線培訓資源上線工作,可基本滿足學習者需求。除了線上培訓,人社部從4月初就開始征集新就業形態技能提升和就業促進項目試點地區,山東省青島、淄博、煙臺、聊城,以及樂陵市、齊河縣在范圍之內。
新就業形態靈活、合作等特征,時常讓從業者陷入維權“泥潭”。如就業者處于較為劣勢地位,權益一旦受到侵害,維權頗為困難。在很多平臺就業中,就業者與平臺之間的法律關系模糊不清,在勞動關系認定、工傷賠償、社保繳納等問題上亟待規范。記者在調研外賣小哥的狀況時發現,他們參加社保的比例偏低,且超時工作的情況普遍存在,這在其它新職業中也頗常見。一位翟姓外賣小哥,在工作中發生嚴重車禍,因平臺及肇事者賠償不能到位,家中債臺高筑。
此類問題需相關主管部門高效監管,全省各地也在積極尋求解決路徑。“十幾年前,在規范我們市7000多名超市導購人員時,我們就推動他們簽訂勞動合同,可以跟超市或供應商簽,也可以和勞務派遣公司簽。跟誰簽勞動合同,就讓誰交保險。我們在考慮借鑒這種模式,來探索如何保障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的權益。現在應市場需要,已經出現一些針對新就業形態開展人社服務的平臺。在政策出臺前,下一步如何引導很重要。”王鳴清說。
在青島,當地人社部門除積極推進人社部新業態從業人員工傷保險試點工作外,還在搭建靈活就業的平臺,為用人單位和靈活就業人員提供精準對接服務,還準備探索新業態從業人員繳納職業傷害險、綜合商業保險的政策。
經濟強起來是源頭活水
新職業之“葉”離不開新經濟之“根”。經濟強起來是新就業形態奔流四海的“源頭活水”。在淄博,當地最大的服務類電商平臺聚米集團,正如火如荼開展社群團購活動。聚米創始人任紀學介紹說,“我們公司總部在山東,但兩萬多位‘團長’遍布全國,其中85%在南方。”
為何在南方火起來,任紀學分析最大的考量在物流上。“我們一場直播,成交量有十幾萬單。要在淄博發快遞,一單要比在義烏貴兩塊錢,每天就得多花20萬元,一個月就要多花600萬元,這對于電商平臺是不能承受的成本壓力。”
物流產業是經濟的血脈,其與交通設施是一體兩翼。今年上半年山東省在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上強力推進,這將助力物流產業的加速發展。目前,全省共有在建高鐵項目6個,另有5個高鐵項目正全力推進前期工作;在建高速公路23條,今年計劃開工的5條高速公路已開工3條;在建機場項目4個,濟南機場二期改擴建項目爭取年內開工。
而各地若想在以物流為代表的“四新經濟”上發力,尚需持續優化調整工業結構,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全產業鏈、加大技術更新力度,這將更深層次地開掘新就業形態扎根的土壤。
每一片綠葉都有自己的春天。大量新就業形態的從業者工作靈活,講求“單兵作戰”,在財政、金融、社保等方面,相關主管部門在做好扶持的同時,還需多措并舉宣傳好相關政策。“現在項目進展比較緩慢。在讀書時創業攢下的錢所剩不多,資金缺口不小,希望政府能給一些貸款方面的政策支持。好在從校園到社會,各種幫扶政策的宣傳比較到位。只要符合條件的,我都在積極爭取。”今年剛從山東科技大學畢業就投身創業的唐愛云說,他正積極開展“商+聯盟”項目,把校園周邊的生活服務嫁接到平臺上,做社群服務。
新職業猶如一面鏡子,“照見”科技進步和時代發展。在菏澤,全市307個淘寶村、57萬從業人員,爆發著數字經濟的強大增長力,這也激發著更多就業新形態生根發芽。在菏澤鄄城鳳凰鎮花李莊村,蓬勃興起的AI產業將勞動分工不斷細化,催生出一個“新職業”——數據標注員。當地農民在農閑時、看孩子之余,紛紛擁抱這一新角色。
在花李莊村示范帶動下,周邊村鎮村民也積極前來學習,現在“AI工場”項目累計培訓了200多人。今年以來,當地熟練的“數據標注員”,月均收入1000元左右,最高的可達3000元,實現了“新職業進村、新技能到人、新財富入戶”的初步效果。
無論城鎮還是農村,在新就業形態的布局中,人力資源質與量的儲備皆不可或缺。以某知名互聯網公司為例,其在濟南分公司的員工達2000余人,涉及產品研發、內容審核、銷售、客服、運營等崗位,而其平臺孵化的新就業形態從業者更是龐大。其內部人士透露,公司高速發展過程中,人才缺口很大,已成為制約業務擴張的主要瓶頸。“我們是跟著人才跑,哪里有充足的人才,我們的投資就到哪里。”(盧昱 張春曉 齊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