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熱點
2020-07-27 14:08:07
當一輛黃色面包車沿著蜿蜒曲折的柏油路,穿過隧道、越過鋼橋,緩緩地開到村里時,許多人和我一樣,還是不敢相信,這個三面環高山、一面臨深谷的“懸崖村”居然通路通車了。
遠眺穿梭在云霧中的鄉村客車,我又想起了沒通路的日子。小時候村里沒有小學,出村讀書,要沿著陡峭的山坡下到谷底,再滑50多米的溜索渡過水流湍急的西溪河,每天花在路上的時間就要四五個小時。村里人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采購物資只能靠人背馬馱。
一條路阻斷了村里人出山的腳步,也困住了大家脫貧的步伐。2017年,我回鄉擔任村支書時,全村65戶253人,一大半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風景宜人,但游客進不來;能發展特色種植,可農產品運不出去。修路成了阿布洛哈村民們的渴望。
但村里人也明白,為200多人在懸崖絕壁上修一條通村公路,經濟上并不劃算。且不說成本高、耗費大,單是大山就足以讓人望而卻步。
直到去年6月,機器轟鳴聲又帶來希望。按照交通運輸部和四川省“脫貧攻堅、交通先行”計劃,2019年底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都要通硬化路。可開工建設后,迎面而來的困難讓所有人都倍感壓力。
山高谷深,地質結構復雜,通村道路只能單向掘進。一條規劃3.8公里的路修了4個多月,卻停在了“最后一公里”。原計劃的隧道施工方案因為巖石結構而被迫調整,工期延誤似乎無可避免。
為讓鄉親們如期用上出山通道,政府和施工方決定一邊調集大型機械攻堅克難,一邊修建一條永臨結合的峽谷纜車。那些天里,村里熱鬧極了,許多人不敢想,平生第一次見到直升機,竟是用它來運修路機械。許多人也沒想到,溜索過江成為歷史,如今可以站在轎廂里,穿行峽谷。
去年12月31日,趕在新年來臨之前,“峽谷擺渡車”投運。在響亮的鞭炮聲中,在久久回蕩的彝族歌聲中,阿布洛哈村迎來了希望之路。
接下來的半年里,施工隊打通了隧道、架起了鋼橋,4米多寬的瀝青路修到了家門口。120畝芒果、50畝臍橙、30畝魔芋去年已經種下,民宿、農家樂已在建設……路通了,好日子也越來越近。
一條小路托起了阿布洛哈的脫貧夢,也印證了小康路上不落一村一戶一人。脫貧是一筆經濟賬,需要精打細算,讓群眾腰包鼓起來;脫貧更是一筆民心賬,即便萬難在前,也要敢于迎難而上,直抵人心。
(作者為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烏依鄉阿布洛哈村黨支部書記,人民日報記者王永戰采訪整理)
欄目投稿郵箱:yxxz8494@163.com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