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7-29 16:10:07
新華社烏魯木齊7月29日電(記者張曉龍)1200多年前,唐朝士兵是如何在“大漠孤煙直”的邊塞戍守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的發掘與初步研究,正在解開這一謎團。
這一烽燧遺址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東南90公里處的荒漠中。去年9月到今年6月期間,考古學者在此展開考古發掘。
“出土遺物和碳十四測年表明,烽燧遺址修筑于唐代,是安西四鎮之一焉耆鎮下為防止吐蕃入侵而修筑的軍事設施。當年,應該是一處基層軍事機構‘游弈所’的駐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考古工作隊領隊胡興軍說。
學者對出土紙文書、木牘初步釋讀后發現,孔雀河沿線烽燧遍布著各級軍事設施,駐守在烽燧的士兵需按“值班表”定時外出巡邏,觀察“樓蘭路”上來往商旅情況,并搜集軍事情報,還要在烽燧站崗放哨。
“遺址出土了保存完整、字跡清晰的木牘,上面記載著烽鋪與游弈所間‘計會交牌’與平安火制度,士兵們很可能就是按照這些規章制度履行職責的。”胡興軍說。
烽燧遺址鄰近羅布泊一帶,自然環境惡劣。胡興軍說,烽燧西側發現的三間半地穴式房屋很可能是士兵唯一的避暑場所。
烽燧附近還發掘出大量馬鹿、野豬、天鵝以及多種魚類的骨頭。“從中原運來的糧食不一定充足,因此士兵需要獵取野味進行補給。”胡興軍推測。
“沙洲、河州、雍州、岐州、幽州……”透過埋藏在干燥沙土中早已揉成團狀的賬單、私人信札、書籍冊頁等紙文書,考古學者發現士兵的家大都相距遙遠,真可謂“濁酒一杯家萬里”!
“兵源主要來自今天的華北、西北地區,按照當時的行軍速度計算,他們從家鄉趕到駐地,就要耗時數月。”胡興軍說。
烽燧遺址出土的紙文書還包括《孝經》《韓朋賦》《游仙窟》等。胡興軍認為,戍邊官兵把一些典籍、文學及文化觀念帶到了西域,客觀上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
他表示,對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的發掘和發現,不僅有助于深入研究唐代邊塞生活和軍事管理制度,也實證了唐王朝對西域的有效管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