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晚報
2020-08-10 16:00:08
騰退院落 注入活力 “共生院”推動老城復興
雨兒胡同新老共生 “敞亮又方便”
以往上廁所得奔胡同口,汛期下雨要蹚水進出院兒;如今上戶廁方便衛生,雨水落地淌走、青磚地干干凈凈。在雨兒胡同30號院住了大半輩子,70歲的崇寶財說:“兩年間,我家生活翻天覆地!”
小家煥然一新的背后是老城復興。2015年起,東城區以南鑼鼓巷地區雨兒、帽兒、蓑衣、福祥四條胡同為試點,通過“申請式騰退”的創新政策,對雨兒胡同30號、20號、4號等一批院落進行騰退改造,外遷改善一部分居民,留住居民生活同步提升。如今,四合院的景致回歸了,胡同居民迎來現代生活,并探索出“共生院”等老城保護復興的新路徑。
新老共生
留下老物件 開啟新生活
夏末秋初,藍天白云映襯著青磚灰瓦,雨兒胡同鳥鳴花香、綠蔭濃重,正是最美的時節。30號院廊架下,老住戶崇寶財悠閑地欣賞新結的果實。
30號院是一座公房院,原是清朝值年旗衙門的雜物房,共有南中北三排房。騰退之前,這里總面積300平方米,共有14戶居民。“一家三四口人擠在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院兒里曲里拐彎,到處是私搭亂建,夏天潮熱、冬天干冷,更沒有廁所,生活很不方便。”居民們回憶說。
2015年,東城區通過“申請式騰退”政策對30號院進行改造,居民可自愿決定去留。因為喜愛四合院,包括崇寶財家在內的2戶居民留住了下來。拆除違建、留下老物件、原址修繕……一系列改造措施下,30號院成為一座散發古韻、新老共生的“共生院”:紅門銅環、月白灰墻,穿過道、繞影壁,眼前豁然開朗,南中北三排房子古色古香,青磚鋪地、窗欞雅致,廊架下綠蘿、水仙生機勃勃,墻上的黑板報、攝影展各具特色。挨屋轉轉,“槐香客廳”“議商暖閣”“值年小站”“文馨書館”“琢玉學堂”五大服務功能兼具。居民們在此讀書、看報、議事、開展文化活動,“雨兒胡同開放空間討論會”、“社區金點子大賽”等居民自治活動在此舉辦,還有志愿者在“值年小站”為大伙兒義務理發。
問需于民
保留親近感 引入新業態
再瞧瞧改造后的崇寶財家,外觀還是老四合院特有的古韻,內里卻是一應俱全的現代設施:斷橋鋁門、透風紗門兩道門安全實用,白墻地磚干凈整潔,廚房衛生間方便衛生,“又敞亮又方便,住著倍兒痛快!”崇寶財說。
眷戀四合院生活,崇寶財希望在新居的院子里種上葡萄架。尊重居民意見,設計師們專門設計了廊架,讓園林小景為小院兒增添生機。“問需居民,留住胡同四合院肌理、老城生活方式,并通過新型業態的引入,實現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這是30號院修繕整治、打造‘共生院’的重要思路。”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負責30號院改造的建筑師吳晨介紹。具體來說,就是對騰退出來的空間進行重新設計,和老胡同形成一種建筑共生;引青年人入住,和爺爺奶奶等原住居民做鄰居,形成居民共生;新老融合形成文化共生,保留老胡同居民之間的親近感,為老城區注入新活力、新動能、新生機。
探索模式
一院一方案 一戶一設計
“共生院”只是老城復興的探索模式之一。南鑼鼓巷四條胡同改造一院一方案、一戶一設計。雨兒胡同20號院,因為是歷史上逐漸演變形成的邊角雜院,無傳統規制,且留住居民較多,設計師就圍繞留住居民需求,植入廚房、衛生間,改排水、實施強弱電入地、修繕破損房屋,并發動居民營造園林小品,讓院落更加宜居;雨兒胡同4號院,名為“乾井院兒”,因在院落改造中發現了乾隆年間的一口井而得名,留住歷史、保留原物件,這口井被原地保存下來。如今,這座院兒的居民全部騰退,全院改造為中式復古風建筑,落地玻璃窗、深棕色窗欞,槐樹、山楂樹自由生長,是胡同里最靜美之處。
據了解,南鑼鼓巷四條胡同共有院落118個,其中公房院57個,通過申請式騰退,共騰退居民437戶、1332人,共涉及院落56個。截至去年年底,四條胡同初步呈現出人居環境得到改善、歷史風貌得到保護、公共環境得到提升、社區生態得到重塑的整治提升效果。
傳承了文脈、保障了民生、留住了鄉愁,南鑼鼓巷的探索還將繼續,老城復興的畫卷將愈加韻味悠長。本報記者 李瑤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