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庭院里出了個“紫富美”!

來源:人民網

作者:

2020-08-13 15:09:08

日前,“幸福花開新邊疆”大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內蒙古興安盟、呼倫貝爾市,深入調研采訪當地決戰脫貧攻堅、建設美麗家園的新實踐、新路徑、新探索、新成效。

庭院種出小頭蒜,五三村脫貧致富奔小康

圖為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太平鄉五三村一農戶家中的菜園。(段星宇攝影)

興安盟突泉縣太平鄉五三村庭院種植大蒜的歷史已有30余年。村民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土壤條件以及歷代積累的豐富種植經驗,不斷壯大五三村的紫皮蒜種植規模。

如今,紫皮蒜種植產業已經成為村里庭院經濟的主導產業,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靠種植紫皮蒜走上了致富路。

圖為農戶正在整理編好的蒜辮。(皇甫萬里 攝影)

太平鄉黨委書記楊寶田介紹:“庭院里種植紫皮大蒜實現了‘一年忙半年,半年兩份錢’,勞動強度不高,效益還好,特別適合勞動能力差的老人和貧困群眾。”

如今的五三村200多畝庭院地大約能產400萬頭大蒜,每畝地收入1萬多元。農戶人均增收5000元。五三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9戶56人,現已全部脫貧。

圖為村民許賀春笑著捧起自家的紫皮蒜。(皇甫萬里 攝影)

在66歲的許賀春家院子里,堆著很多編成辮子的紫皮蒜,一根蒜辮編了一百頭蒜。他指著自己院子里的菜地跟記者算了一筆致富帳:“在我家的地里,春天種上蒜先能收獲一茬蒜苔,然后收獲紫皮蒜,再種一茬大白菜。一畝地產蒜2萬頭左右,每頭5毛錢,能賣1萬元;畝產蒜苔400斤左右,每斤5元,收入2000元;白菜可以收2萬斤左右,每斤2毛錢,收入4000元。總共毛收入1.6萬元,除去成本,純收入能達到1萬以上。”

圖為村民王金霞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皇甫萬里 攝影)

67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王金霞提起政府對她的幫助一直在說“他們是我最最最感激的人,要是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2011年王金霞的丈夫因病去世,給原本經濟狀況就不好的家庭雪上加霜。2015年幫扶單位、幫扶干部開始幫助她發展庭院種植:“許賀春是村里的農技推廣員,他經常來我家地里講紫皮蒜種植技術,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還幫我種。紫皮大蒜成了我家脫貧的‘紫富美’。”

王金霞家干凈利落的小院子(吳楠 攝影)

雖然,王金霞的農家小院只有一畝地,但依舊打理的干干凈凈,莊稼地更是整齊劃一。她自豪的提起自家地里的紫皮蒜:“別看這園子沒多大,但是每年給我帶來的收益可不小,除了自家吃的菜,我都種紫皮蒜。”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據吃飯 智慧農業在這里生根發芽

觀萬畝稻浪、賞千畝花海、在小木屋里仰望星空,這個季節,走進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仿佛走進了美麗的景區。在這里,浪漫愜意的田園生活令人向往,傳統農業的華麗轉身更讓人驚喜。

田間勞作擺脫靠天吃飯,轉向數據化精準管理;綠色有機水稻“風聲水起”,質量穩步提升;農文旅深度融合,多方促進農民增收……一系列新技術、新模式讓智慧農業在這里生根發芽,為實施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物聯網+智慧農業”科技服務中心內的大米(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相成/攝)

一粒有身份的大米

“扎賚特大米,一粒有身份的大米。”在產業園的智慧大腦——“物聯網+智慧農業”科技服務中心,AR語音播報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請問專家什么是稀土元素?”“什么因素導致水稻倒伏”……在智慧大腦的大屏幕上,記者看到了一些農民的提問。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許慧敏介紹,產業園定制研發的“掌上產業園”專屬App,具有在線培訓、農情預警、種植指導、供需發布等多種功能,為農民生產提供指導。

“我們產業園實驗室對農民從種到收,包括種子、土壤、水肥檢測等進行數字化指導,給出具體意見,達到豐產豐收的目的。”來產業園做指導的新疆天業集團副研究員王肖娟介紹。她舉例,以前農民加工晾曬后的稻谷時,會習慣性地咬一咬,看曬得咋樣,現在可以直接看數據,就是看水分多少,稻谷含水量15%左右就可以加工了,等于讓農民從經驗種地轉向依靠數據種地。

此外,大米售出后,消費者還可掃碼一鍵溯源,不僅能看到產地信息,還能看到稻谷從種子開始的生長全過程。這樣,就在農戶和消費者之間搭建起了信任的橋梁。

據了解,今年,產業園上線了“興安盟大米 扎賚特味稻”公共品牌數字身份管理服務系統,為優質農產品配發“一物一碼”數字“身份證”,建立起包含食品安全、地域特色、惠農互助等多個指標的農產品評價管理體系,實現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以前是看天種地,現在是看數據種地,今年農民增收非常有望。下一步,我們要加大宣傳力度和培訓力度,讓我們的種糧大戶和企業合作社了解智慧農業,會使用智慧大腦,讓他們更多地增收致富。”許慧敏說。

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的稻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攝)

綠色有機水稻“風聲水起”

稻在水中長,鴨在水上戲,魚蝦蟹水里游,這種動靜結合的畫面,正是產業園內生態種養的寫照。

“近年來,為了破解農民增收的瓶頸,我們進行了種植結構調整,著力發展綠色有機水稻”。好力保鎮黨委副書記魯永澤介紹,現在普通水稻畝產已超1200斤,產量提升空間有限,而且價錢相對較低,轉向種植綠色有機水稻后,能夠實現“優質”農產品“優價”。

好力保鎮是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核心區,耕地面積28萬畝,其中水田15萬畝。好生態種出高品質稻米。稻田里“長”出魚、龍蝦、螃蟹、鴨子等,實現了“一地多用、一舉多得、一季多收”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不僅節約了水土資源,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更提升了水稻品質,催生了私人定制“一畝田”。“鴨魚蝦蟹都能生存得很好,說明我們的水稻是綠色生態的,如果上了化肥農藥的話,它們很難存活下去。”魯永澤說。

現在,好力保鎮私人訂制和認領農業蔚然成風。魯永澤介紹,認領基地的客戶,保證每畝年產400斤以上優質大米,其中的稻魚、稻蝦、稻蟹等也是屬于客戶的。認領稻田產業讓農民擺脫了產量依賴,也一改通過多次中間環節才能將大米端上餐桌的老路子,從源頭上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目前,該鎮有此類訂制認領基地8處共1.6萬畝,已對外訂制2000余畝,實現畝均純收入增加3000元左右。

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的萬壽菊花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攝)

農文旅深度融合

萬畝田疇,稻浪如海,孕育無限希望;千畝萬壽菊風中搖曳,競相綻放;百畝薰衣草花海美麗迷人,令人沉醉;點綴在花田間的愛心雕塑、風車磨坊、木棧道等吸引了許多游客駐足觀賞拍照。農田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好力保鎮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實現了鄉村旅游再上新臺階。

好力保鎮黨委宣傳委員胡溪源告訴記者,1000畝萬壽菊由好力保鎮五道河子村五道河農牧業專業合作社栽植,平均每畝產量達2到3噸左右,外地客商收購價格為1100元/噸,經濟效益可觀。此外,農田變景觀,也帶動了周邊勞動力就業,增加了農民的旅游收入。

目前,產業園利用好力保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打造30公里自行車環線和“稻田畫”“稻夢星空”等稻田特色景觀,配套建設民宿區,包含餐飲、會所、商業街、游樂園等娛樂設施。“農田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就是要多方面增加農民收入。”魯永澤說。

[責任編輯:楊凡、武云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洪水還會來嗎?什么是防汛硬仗中的“王牌”?你關心的都在這

今年入汛以來,防汛救災面臨嚴峻考驗,備受社會各界關注。長江淮河太湖水位超保證。國家防總組織氣象、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不間斷聯合會商...[詳細]
科技日報 2020-08-13

經過半個世紀“追兇” ,蝗蟲聚群成災的禍首終于被發現!

13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一項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詳細]
科技日報 2020-08-13

“行云二號”完成雙向通信 中國衛星物聯網實現星間激光通信零的突破

中新網北京8月13日電記者13日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獲悉,近日,“行云二號”01星、02星之間實現了建鏈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0-08-13

《海南自由貿易港消防條例》今年11月1日起施行

海南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海南自由貿易港消防條例》。中新網海口8月13日電8月13日,海南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海南自由貿易港法治體系的重要組...[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0-08-13

國之重器“天眼”被注冊為煙草商標?中國控煙協會發聲

近日,媒體報道有一種“天眼”品牌的卷煙在貴州、云南等地銷售,引起熱議。8月13日,針對“天眼”這一國之重器名稱被煙草企業投機注冊為商...[詳細]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0-08-13

大連連續一周無新增確診病例 累計出院人數過半

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中新網大連8月13日電大連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趙連13日在大連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稱,大連市已連續一個星期無新增確診...[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0-08-13

大連高風險地區逐步解封

中新網大連8月13日日電遼寧省大連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趙連13日在大連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稱,大連市對高風險地區大連灣街道核心區外圍12個...[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0-08-13

雄安新區:“未來之城”拔節生長 “智慧藍圖”輪廓漸明

題 雄安新區 “未來之城”拔節生長“智慧藍圖”輪廓漸明。7萬多名雄安新區建設者與時間賽跑,熱火朝天地奮戰在塔吊“叢林”里;夜色下,雄...[詳細]
新華網 2020-08-13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