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8-14 17:44:08
新華社廣州8月14日電 題:從荒山到綜合種養小區——一個粵西小村莊的致富路
新華社記者楊淑馨、鄧瑞璇
早上7點,養雞農戶黃以華的一天開始了。
來到一棟雞舍內,他按下自動喂料系統的開關,飼料便從料塔輸送到了各個料斗中。一個小時后,黃以華依次到各個雞舍內查看肉雞的情況。不到10點,半天的工作就完成了。
“有了自動化設備,養雞的工作其實不難。”黃以華說。他所在的廣東省郁南縣平臺村綜合種養小區內,這樣的現代化雞舍還有不少。
2016年,這個綜合種養小區所在地還只是一座荒山,山上只有因受黃龍病影響而枯死的沙糖桔樹。
位于廣東省西部的郁南縣全年氣候溫暖,沙糖桔種植曾是平臺村村民重要的收入來源。但突如其來的黃龍病對村里的種植產業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山林地慢慢地荒了,許多農戶家庭陷入了困境。
如何進行產業轉型,走出一條荒山里的脫貧致富路?
經過調研,村干部決定說服村民,將扶貧資金整合起來,與當地一家公司合作建設綜合種養小區。
改變從養雞開始。通過“黨組織+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平臺村打造起了綜合種養小區,建設了10棟共1.1萬平方米的高效現代化雞舍,配備自動喂料、飲水系統和自動環控設備。政府負責雞舍建設,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雞苗、飼料、藥物、技術、銷售等一條龍服務。農戶只需要負責肉雞養殖管理,便可獲得穩定合理的收益。
今年31歲的黃以華正是平臺村首批與溫氏公司合作養殖的家庭農場主,3年前他還是深圳電子工廠內的一名裝配工人,這座荒山是他重回家鄉的第一站。
“一開始什么都不懂,公司還派了技術員下來指導科學養殖。”黃以華說,他與親戚合伙承包的6棟雞舍去年肉雞出欄量近18萬只,獲得養殖收益約78萬元。“之前在外面打工還沒有現在賺得多,還是回到家鄉好。”
有些農戶沒有承包資金,或者缺少勞動力和技術,但在綜合種養小區,他們也能獲得就業機會。
今年49歲的梁潔連是平臺村的貧困戶,原本的收入來源就是家中1.8畝的水稻田,一年的收入只有七八千元。如今的她白天種田,晚上便來到種養小區幫忙開展雞苗防疫、清理雞糞、肉雞搬運等工作。“有空的時候我就過來干活,一個月的收入能多兩千五百塊錢左右。”有了“副業”的梁潔連臉上的笑容也更多了,“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生活變得更好了。”
如今的梁潔連住進了新房子。這個她生活了半輩子的村莊也在2019年摘掉了多年的“貧困帽”,全村95戶、288個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此外,綜合種養小區以平臺村為圓心,輻射帶動了周邊村莊農戶的就業,每年創造了1500人次的就業崗位。
村民口袋鼓了,村集體收入也越來越多。“建設綜合種養小區之前,村集體收入一年還不到5000元,現在一年能到10多萬元。”平臺村黨支部書記陳桂生說,“有了錢,我們可以好好修路,增加更多的基礎設施,讓村子更美麗宜居。”
此外,通過與當地林業公司合作,小區雞舍的周邊空地還種植了100畝芳香樟。這一種植項目不但增加了平臺村的收益,也提升了生態環境。雞舍棚頂還加裝了光伏板,為地區電網輸送電力,走出了“種養結合、農光互補”的產業扶貧新路子。
據了解,郁南縣將助力農業產業化作為扶貧資產運營的主攻方向,以“企業+產業”雙渠道助力貧困戶脫貧增收。先后引進了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順誠畜牧有限公司等8家大型龍頭企業,在縣域內統籌發展“特色農業、光伏扶貧、鄉村旅游”三大扶貧產業。截至2019年底,相關扶貧產業為貧困戶分紅共3200多萬元,貧困戶穩定脫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