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0-08-19 07:54:08
銳意進取、改革創新,對新生事物秉持開放、理性、包容的態度,是當今的社會共識。對于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新生事物,人們總是抱有更高期待。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時強調,“對待新事物新做法,要加強鼓勵和引導,讓新生事物健康成長,讓發展新動能加速壯大”。這深刻啟示我們,越是形勢復雜多變,越應當擁抱創新;越是改革向縱深發展,越需要注重新生力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世界每時每刻都處在變化之中,新陳代謝是自然規律。在充滿矛盾和變化的現實生活中,新事物不斷涌現并不斷替代舊事物,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回溯改革開放以來波瀾壯闊的不凡歷程,層出不窮的新生事物,極大影響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可以說,新事物的出現、生長、壯大,體現著社會的進步,也為改革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機活力。
新生事物每時每刻都在孕育、涌現。對此,有的人能敏銳觀察、迅疾捕捉,有的人卻視而不見,這其中的差別在哪里?關鍵在眼力,而決定眼力的是思想。歷史上,瓦特在改良蒸汽機的過程中投入很多,幸得有識之士及時伸出援手、提供經費支持,終于獲得成功,將人類文明帶入蒸汽時代。事實證明,擯棄短視思維,以長遠眼光看待和支持創新創造,往往能激發難以想見的可能性。
“創新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譬如,新冠肺炎疫情對傳統行業造成了很大沖擊,但疫情防控期間,智能化浪潮由線上向線下奔涌,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加快融合,孕育著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這其中,既有對新的增長模式的探索,也有對新的發展機遇的創造。面向未來,只要我們主動作為、努力求變,勇于創造機遇,善于捕捉機遇,讓新事物健康發展,不僅能最大限度化解疫情造成的影響,還能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新路徑,有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生事物的萌芽、成長,離不開人的創造力。對待新生事物的態度,其實也是對待人的態度。我國北斗穿云,星耀全球。北斗初期的“全數字化”方案,是3位20歲出頭的小伙子在10多平方米的倉庫攻關出來的;領先全球的星間鏈路,是29歲的康成斌提出并驗證的;被稱為“北斗專列”的長征火箭,其總體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今天,當初的北斗年輕人已挑起了我國航天事業的大梁。有人統計,在自然科學領域,人的“最佳創新年齡區”在25—45歲。正因此,我們要用欣賞和贊許的眼光看待青年創新創業,敢于放手支持青年人在關鍵崗位擔當大任,讓創新人才、創新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時代的榮耀屬于創新者。放開“思維韁繩”,打破思維定勢,以寬廣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以寬容的態度對待新生事物,以進取的精神培育新生事物,那些“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就能得到滋養、向陽生長,終成“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壯美景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