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20-08-19 14:25:08
如果你對農村的印象還停留在農民伯伯“面朝黃土背朝天”時,有沒有想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這些高科技概念用到農村的田間地頭是個什么景象?
手機變農具、農田變景區,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智慧農業成功轉型,讓人們看到了一片高科技加持下的田園風光。
圖為扎賚特旗現代農業產業園稻田畫。李碩行 攝影
手機變農具:我在扎賚特旗有一畝田
作為擁有幾千年農耕文明的民族,中國人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在城市化不斷演進的今天,這樣一幅恬淡的田園畫卷尤為難得,更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活。
如何在紛繁的現實生活中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畝田?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或許可以找到這樣的可能性。
背靠洮兒河和科爾沁草原,位于北緯46度大興安嶺南麓的扎賚特旗,身處世界公認的寒地水稻黃金帶,天然無污染的土地和當地100多年的種植經驗讓水稻種植在這里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
2017年9月,國家首批現代農業產業園之一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批準獲建。水稻是這里的主導產業,園區60萬畝耕地有45萬畝種植水稻,其中還有10萬畝智慧農業示范區。“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江南水鄉彎腰插秧的場景在這里不可尋,取而代之的是現代農業全流程規?;瘷C械化操作。
“為了破解農民增收的瓶頸,我們進行了種植結構調整,著力發展綠色有機水稻”。好力保鎮黨委副書記魯永澤介紹,好力保鎮是產業園的核心區,耕地面積達28萬畝。在綠色有機的前提下,這里的田間管理全程不上化肥農藥,這讓“四稻共生”成為可能——盤錦的河蟹、潛江的小龍蝦、魚、鴨子都在水稻田里安了家,不僅提升了農田產值,還能通過物理、生物的方式防治病蟲害。
而這樣的田,個人也可以擁有。產業園推出了“我在扎賚特有一畝田”私人訂制和認領農田模式。認領一畝田的客戶,僅通過手機APP,就能實時查看自家水稻長勢并互動參與田間管理。秋收后,基地會根據客戶需要,按季度或按年將每畝年產400斤以上的優質大米,以及田里養的蝦蟹魚鴨都統一配送到消費者家中。
手機成了新農具,即使和土地相隔千里,當代“農夫”的田園夢想,通過巴掌大的手機屏就能實現。
圖為科技服務中心的大數據展示平臺。郎朗 攝
給大米做“身份證”:“物聯網+”助力智慧農業
要實現這樣的夢想,看天吃飯的傳統耕作方式是無法滿足的,科技才是背后的“操盤手”。
通過產業園里的科技服務中心可以發現,“物聯網+”智慧農業云服務平臺是主導這一切的“大腦”。產業園運用大數據、云服務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給傳統農業提升裝備,土壤墑情、蟲情、水位、氣象、視頻等物聯網數據能無縫接入并能實時監測。
一粒大米的誕生,從準備土地開始。來產業園作指導的新疆天業集團副研究員王肖娟告訴記者,春季沒播種的時候,他們會取土樣測定養分,讓農民了解自己土地中氮、磷、鉀、有機質、鹽分等元素的含量,缺什么補什么。
圖為測出來的土壤成分含量,通過手機就能實時查看。郎朗 攝
在科技服務中心,專門有一間實驗室通過模擬不同土壤、氣候等條件培育多種類水稻苗,以往農民種植的水稻只有龍洋16和綏靖18兩種,而土壤分析結果出來后,農民可以通過“掌上產業園APP”看到各項數據,根據土壤成分或者未來的天氣情況,參考實驗室的模擬結果選擇合適的水稻品種。
播種階段,小型氣候站和天空地一體化精準農情遙感監測等設施可以實時回傳氣溫、 水溫,二氧化碳濃度、光照、蟲害等數據,并通過分析預測可能發生的病害。什么時候適合播種、什么時候需要治理蟲害、什么時候可以收割……所有環節,都被數據精準地記錄下來,可以根據水稻的情況,對癥下藥,最大限度提高產量,而這一切,通過手機應用都能實時了解到。
圖為分析大米各項指標,并對其品質進行鑒定。郎朗 攝
“對農民來說,1斤稻子多賣5毛錢都是很重要的收入。”王肖娟說,而“物聯網+”則可以為水稻品質保駕護航。
今年,產業園還上線了“興安盟大米 扎賚特味稻”公共品牌數字身份管理服務系統,為優質農產品配發“一物一碼”數字“身份證”,溯源體系的建立讓消費者對自己吃的大米知根知底。
凡從這里走出去的大米,都有自己的“身份證”,只要掃一掃外包裝上的二維碼,就能知道大米的品種、畝產量、使用的肥料等從種到收的所有信息,甚至還能觀看其生長過程。
“我們真正做到了一粒米從田間到餐桌全程追溯。”王肖娟這樣總結。
農旅融合開辟農民致富新渠道
科技的運用不僅將農民和土地“解綁”,還給當地的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比如好力保鎮正在實施的“農旅融合”。
魯永澤介紹,環繞農田,他們建設了30公里長的自行車賽道,并建了15.4米的3層景觀臺,可以看到全國最大的稻田畫。此外,還打造了1500畝萬壽菊花田和120畝的百合園。
立足稻田本身,當地開發了民宿,最具特點的要數“稻夢星空”,在稻浪之上仰望星空。錯落分布在稻田中的7個木屋,完全按照北斗七星來排布命名,當夜幕降下,廊燈亮起,天上的星和地上的燈彼此呼應。
圖為建在稻田中的“稻夢星空”。郎朗 攝
在各景點沿線,當地設置了20多個攤位供農民經營生意,人多的時候,一屋棚8元1斤(市場價兩倍)的香瓜都供不應求。一位攤主告訴記者,僅周末兩天,他賣小零食的毛收入就有600元左右。
“農田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就是要多方面增加農民收入。”魯永澤說?,F在,產業園區配套建設了6萬平方民宿區,包含餐飲、會所、商業街、游樂園等娛樂設施,拉長了產業鏈條,產業園游客日接待能力2000人以上。2019年,產業園總產值達到70億元,通過土地流轉、種植經營、發展副業等方式,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萬元,是全旗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
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產加銷無縫對接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了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的華麗轉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