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月談
2020-08-26 08:02:08
為補齊教師數量和質量雙短板,吸引更多優秀青年到基層從教,我國從2007年開始在教育部直屬六所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2018年,“免費師范生”改稱為“公費師范生”。
13年來,超過3000名國家和地方公費師范生(以下簡稱公師生)如同種子一樣,播撒向寧夏各地,成為推動基礎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在縣城高中,一些對教育滿懷熱忱、立志用自己的學識為地方教育帶來生機的公師生,卻在優質生源嚴重流失、施展新教學理念屢屢碰壁、評職稱難等現實困境面前,變得“一談理想就痛苦”。
1
激活縣城教育的“鯰魚”
與南方人口大省不同,在常住人口不到700萬的寧夏,縣城高中已成為最基層的高中學校。可隨著優質生源不斷流失,即使是縣城高中的教師們,處境也愈發尷尬。“現在重點班學生成績僅相當于2012年時普通班學生的成績。”固原市西吉縣西吉中學歷史教師張偉說,只看學生成績的話,教師成就感確實蠻弱。
在基層高中教育疲軟的大環境下,畢業于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受過數年專業熏陶、具有較強教育情懷的公師生,成為激活基層教育活力的“鯰魚”。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同事都很認可公師生,認為他們在教育技術應用和教學理念等方面,頗有示范效應。
好鋼用到刀刃上,在寧夏,國家公費師范生基本都定點輸送到縣城最好的高中。
西吉縣高中地理教師馮小兵是首屆免費師范生,出身貧苦的他堅信“扶貧先扶智”。剛入職那年,他擔任普通班班主任,面對學生缺失學習動力,他積極疏導。“先天條件就比城里娃差很多,80%的學生都沒出過縣城。孩子們也很刻苦,但被成績一次次打擊,家長又不管,難免自暴自棄。”
為此,馮小兵從高一時就在班里培養苦學善思的班級文化,并用新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外面的世界,讓學生萌發“通過努力走出大山”的理想。馮小兵還利用晚自習時間,挨個找學生聊天、談心,一對一地提供填報志愿、職業規劃等方面的指導。在他手里,普通班的高考成績超過了重點班。
鹽池縣高級中學校長田廣文說,公師生綜合素養和能力過硬,基本一年后就能站穩講臺,不輸老教師;學校也逐年提高公師生待遇,簽約公師生如今可享受5萬元安家費和一套公租房,服務滿6年的獎勵10萬元。
2
理想漸被消磨,“咸魚”心態漸濃
盡管寧夏地方教育部門及各校已盡力提高公師生待遇,但諸多主客觀的現實困境,讓優秀公費師范生難“扎根”,更讓一些留下的年輕人熱情漸消,有了“咸魚”心態。
——升學壓力大,縣城高中不敢大膽重用年輕公師生。優質生源流失嚴重,縣城高中升學壓力更大。為了穩住全校高考成績,學校一般將教“好班”的機會留給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公師生往往只能教普通班。這種渴望引進卻不敢重用的矛盾心態,在縣城高中比較普遍。
“任教10年了,從未帶過重點班。”在西吉中學任教的一名公師生說,對教師來說,成就感很重要,但普通班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老師教著教著就沒熱情了,“大環境就是照本宣科,我現在的授課模式和老教師沒多大區別”。
——職稱評定難,論資排輩“熬”到熱情盡褪。一些公師生反映,基層教師職稱評定名額有限,加上論資排輩風氣重,公師生從初級職稱升到中級職稱往往要比大城市高中多耗費一倍多時間。
一些人難以熬過這漫長“寒冬”,只得選擇“往高處走”。從寧南山區一所縣城高中考到銀川市某重點高中后,不到半年,李一文就評上了中級職稱。“在現在這所學校,只要教齡滿5年且考核達標,就可申評中級。縣城高中起碼得滿12年,太熬人。”
——新教學理念難以施展,公師生陷入自我懷疑。一些公師生反映,他們的前沿教學理念,在城市學生身上運用得如魚得水,但在以農村學生為主的縣城高中,卻屢屢碰壁,有時還與老教師發生激烈沖突。
一名縣城高中的公師生說,“和學生做朋友”的教學方式在大城市學校很好用,但在縣城高中,這么做只會讓學生以為老師好欺負,而老教師的“棍棒教育”顯然更有助于課堂管理。“但如果妥協了,也按老一套教書,我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又是什么?”
——外出培訓機會少,視野漸狹隘,水平難提升。由于編制緊缺,教師基本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承擔較重教學任務的公師生一旦外出培訓,學校教學便可能難以運行。因此,雖然地方教育部門提供許多外出培訓機會, 學校卻常不放行,結果,強制教師打卡網絡培訓課程刷學時成了無奈之舉。
“在湖南,一年外出培訓4次,周末還有各類教師團建活動,來這5年卻一次都沒出去過。”一位因家庭原因從湖南株洲市某重點高中調到寧夏南部山區一所高中的公師生說,外出培訓對技能和眼界的提升很重要,如今缺少培訓,讓他感覺“很茫然”。
“剛回來任教時,也是激情滿滿,想改變家鄉教育落后的面貌。但待了幾年之后,卻感覺自己越來越被環境同化了。”一位公師生感嘆。
3
內外發力,莫讓“鯰魚”變“咸魚”
接受采訪的基層教育人士呼吁,要努力幫助公師生解決現實困境,呵護他們心中的火苗。
一方面,縣城高中要“敢于重用”公師生,將他們放在關鍵和重要崗位上,讓他們充分發揮自我。同時,努力解決職稱評定難題,通過頒發榮譽、提高待遇、幫助解決婚戀難題等方式,實打實提升公師生的歸屬感和幸福感,讓更多優秀公師生留在基層。
“回來任教3年,怎么都沒想到找對象成了難題。如果6年服務期滿,還沒找到對象,我肯定得考慮去銀川了。”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一所高中任教的年輕女教師說,基層可選擇面實在太窄了。
另一方面,教育部門在組織培訓時應給予各校一定自主權,并根據實際情況,商議培訓時長。“提升培訓針對性,避免學校因培訓時間過長而無法讓教師前往。” 西吉縣教體局教師發展中心主任王宗義說。
一些在縣城高中走上中層崗位的公師生認為,內心動力是保持教學熱情的最強動力,基層公師生也要從自身尋求“突圍”。
“要把教育看成事業,日復一日踏實耕耘。”馮小兵說,剛到基層難免有心理落差,后面也會有更多因素消磨斗志,但只要保持恒心,聆聽每位學生的心聲并用心對待他們,終會獲得從教的成就感。
半月談記者:艾福梅 馬思嘉
【編輯:劉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