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8-26 19:44:08
新華社西安8月26日電 題:老羊倌的“新時尚”
新華社記者姜辰蓉、李亞楠
一大早,李懷有在自家飼料倉中攬了一筐紫花兒苜蓿,倒在羊兒們的食槽中。原本安靜的羊圈瞬間被“激活”了。李懷有背著手,笑瞇瞇地看著羊兒們爭食:“這些可是 ‘財神爺’,一大早,我不吃也得先讓它們吃好。”
今年54歲的李懷有家住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曹陽灣村。養羊是這里的傳統產業,村里許多人家都是“幾輩子上就養羊了”,個頭不高、身材瘦削的老李更是一位老羊倌。“我從十六七歲就開始放羊了。”李懷有說,“不過現在變化大,‘老皇歷’早就過時了!”
荒沙梁與青山頭
曹陽灣村位于毛烏素沙地南緣,幾十年前這里遠不是如今的景象。那時,16歲的李懷有每天早上五六點鐘就得趕著自家的幾十只羊上山去。“那時候村子周圍的山是禿的,好多地方都是荒沙梁,風一吹眼睛根本睜不開。”李懷有說,“樹都沒有,太陽再曬、雨再大也沒地兒躲。”
李懷有說:“放羊可不是個輕省(容易)事情”,在山上苦捱一天,也只能吃窩窩頭和稀米湯,偶爾吃頓洋芋蛋、黃米飯才覺得身上有了點勁。人受苦,羊也不好過。山上樹少草稀,羊根本吃不飽。
為了改善惡劣的生態環境,1995年橫山縣政府決定,率先在曹陽灣村實施封山禁牧、舍飼養畜。曹陽灣村的羊被圈了起來,許多村里人開始還很擔心,怕割草養不活家里的羊。“沒想到羊不上山了,山上的草反而長起來了。”李懷有說。
之后,隨著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等國家生態工程的實施,曹陽灣村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這山上還有我們家幾十畝退耕地,我用幾年時間都栽上樹,現在都已成林了。”李懷有指著周圍的青山說。
舊農具與新裝備
幾十年間,隨著人們外出上學、工作等,曹陽灣村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不少耕地閑置了下來,這讓李懷有有了更多的騰挪空間。現在喂羊,李懷有可不單只靠割草了。
“我種了16畝玉米、40多畝沙打旺和紫花兒苜蓿,專門用來喂羊。偶爾再上山割點青草,給羊換換口味。”李懷有說,“我還種了20多畝的谷子、黑豆、高粱、洋芋、油葵,每年吃不完還能往外賣;去年還新增加了8畝多的藥材。”
這80多畝地,就憑李懷有一人能種得完嗎?老李的回答是:“沒問題!”在他家的倉庫中,還放著幾十年前的舊農具——?頭、耬車等。“過去種地就靠這些,一天累癱了也出不了多少活兒。”他說,“這些早就不用了!我收起來留給兒孫,好讓他們知道前人咋種地。”
李懷有“重點展示”的是他的新農具——一臺拖拉機、一輛皮卡車。“為了用好它們,幾年前,我專門去考了駕駛證。”他說,“機器比人厲害多了,再加上我給地里都安裝了滴灌設備,水肥一體,不用單獨施肥,也不怕天旱。現在種地比以前輕松多了,收成也好了很多。”
山上的道路都硬化了,車輛、機械通行無阻。李懷有還專門購買了割草機,割起草來腰都不用彎,一會就能收割一大片。他把割下的草裝上皮卡車,不一會兒就能運回家。
老記憶與新賬本
幾十年前,橫山養的是老品種山羊。李懷有依然記得,一次過年前,家里把他放了一年多的10只羊賣了128元錢。父母拿著這些錢到集市上稱了煤油,買了副食,還扯了些布給孩子們做新衣服。
“我家里兄弟姐妹11個,我排老九。家里人多,雖然賣了10只羊,但是這些錢還是不夠給每個人都做新衣服。我們這些小的就沒輪上。”
李懷有現在養的是白絨山羊,一共130只。他按羊的大小,分了不同的羊圈。“過去的老品種一年多才能出欄,羊絨也出得少。白絨山羊不到一年就可以出欄,出絨還多。”
老李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平均一只母羊一年可產3只羊羔,一只羊羔喂8至10個月就可出欄。近幾年,老李家的羊每年產羔量都在八九十只。“橫山羊肉”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一只羊市場價格1000多元,一年產絨還能再掙300元。扣除成本,老李一年養羊的收入就有10多萬元。這還不算藥材和雜糧的收益。
當有人夸李懷有“能干”時,老李卻說:“我就是給羊打個工,掙個辛苦錢。我們家在村里就算中等人家,現在大家日子過得都不錯。”這還真不是老李謙虛,曹陽灣村是橫山區“白絨山羊”養殖示范村,全村192戶、800多人,白絨山羊存欄量達8700多只。
老李對現在的日子也有一點“小遺憾”,“可惜我年紀大了。我要是再年輕20歲,我還能種更多的地、養更多的羊。那日子會比現在還美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