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0-09-07 04:58:09
黑洞也能孕育行星 但在上面尋找生命有點難
浩瀚宇宙中,黑洞猶如一只吞噬猛獸,沒有任何物質能從它的巨大引力“魔爪”中逃脫,就連光也不例外。
近日,有研究團隊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恒星運轉的行星。這類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普遍存在?它們又是如何被發現的?這些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吳慶文教授。
距離決定黑洞行星能否“降生”
在黑洞附近發現行星并非一次偶然之舉。
人類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嗎?為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不斷搜尋系外行星。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位獲獎者中,就有兩人是因為在系外行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而獲獎。
截至目前,我們已發現4000多個系外行星。
“系外行星是當前天文學最熱點和最前沿的研究領域之一,科學家主要是在類似太陽這樣的恒星周圍尋找。”吳慶文說,尋找更多系外行星,有利于理解太陽系形成、地球演化史及生命起源等謎題。
近日,日本研究團隊表示銀河系中心黑洞周圍也可能存在大量行星,這一新觀點頓時引爆學術界。
吳慶文介紹,此前科學家利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望遠鏡陣列(ALMA),觀測到類似早期太陽系的形成過程。首先是氣體和塵埃在自引力作用下坍縮形成恒星;隨著時間推移,恒星周圍的盤狀氣體、塵埃等會逐漸聚集形成更大團塊,并進一步凝聚,逐漸形成行星。
日本天文學家提出,氣體和塵埃并非年輕恒星獨有,在星系中心黑洞周圍也存在著大量氣體和塵埃,其質量可以比原恒星盤大數十億倍,像銀河系中心黑洞這樣黯淡、寒冷的超大質量黑洞或許也是孕育行星的理想場所。
冰的形成以及更多氣體和塵埃等的凝結,是形成行星的關鍵條件。吳慶文說,黑洞周圍氣體盤中,離黑洞越近氣體溫度越高,但在一定距離之外,溫度足夠低,能夠讓一些水變成冰。經計算,對于銀河系中心這種400萬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來說,距離黑洞大約10光年,就足以讓塵埃和水等氣體凝結,并形成幾倍到幾千倍地球質量的行星,這類行星被稱為黑洞行星。
生活在黑洞身邊,黑洞行星多少有些“擔驚受怕”。黑洞擁有強大的引力,在視界范圍之內連光都難以逃脫,即便在稍遠一點的地方,黑洞周圍強大的潮汐力也可能將天體撕碎。這聽上去非常恐怖,但隨著距離進一步增大,黑洞引力將會迅速減小,在一定距離以外(約幾光年),炙熱氣體的運動幾乎不再受黑洞引力控制。所以,黑洞行星的形成條件已決定它不會被黑洞吞噬。
遙遠的距離,正是黑洞行星形成壯大的溫床。
另辟蹊徑尋找類地行星
吳慶文說,宇宙存在數千億個星系,每個星系又存在數千億顆恒星,因此類地行星必然存在,黑洞行星或許也應該普遍存在。因距離遙遠,人類對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行星進行直接探測,還存在巨大困難。
或許另辟蹊徑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此前,日本鹿兒島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惠田敬一認為,現代天體物理學發展顯現出一種傾向,即向不習慣的、出乎意料的、甚至仿佛是不可能的方向發展。
“人類作為生活在行星上的智慧生物,一直對圍繞其他恒星繞轉的行星有著濃厚興趣。”吳慶文介紹,宇宙存在活動星系核、低光度星系核和X射線雙星等不同的黑洞系統,根據惠田敬一團隊的研究模型,生命周期較短、光度相對較低的活動星系核周圍一般會出現黑洞行星。
一般而言,對于常見的圍繞恒星運轉的行星系統,形成恒星后,塵埃和氣體會在新生恒星周圍原行星盤中冷卻,塵埃會凝結聚集成更大的顆粒,在碰撞和壓縮中形成小行星,小行星之間相互碰撞形成更大尺寸的行星胚胎,最終經過不同的物理過程形成不同的行星,如類似木星的氣體巨行星,或類似地球的巖石行星。
與恒星一樣,黑洞也有類似的培育行星的“育嬰室”。吳慶文說,超大質量黑洞一般位于星系中心,通過吸積物質向星系提供能量。吸積是一種致密中心天體通過引力作用捕獲周圍介質的高效率過程,被吸積的物質由于帶有初始角動量而圍繞中心黑洞旋轉形成吸積盤。除吸積盤外,黑洞周圍還存在著巨大的塵埃環,在吸積盤外區和塵埃環中的物質與原行星盤存在一定相似性,以此為基礎考慮黑洞周圍是否存在行星,十分合理。
惠田敬一團隊的模型計算結果顯示,最可能形成的黑洞行星質量約是地球的幾十到幾百倍,甚至有可能達到行星質量上限。在默認兩種行星平均內部密度相似的條件下,黑洞行星半徑最大可達到地球半徑的十倍。
“夾縫”中尋找地外生命
“生命起源是一個重大的科學命題,黑洞行星上是否有可能存在生命形態值得研究。”吳慶文表示,生命很偉大,但也很脆弱,適宜、安全的環境對孕育生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吳慶文指出,雖然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可以形成行星,但這類行星和恒星周圍行星有著較大的差異。
類似地球這種行星圍繞類太陽恒星運轉,可以獲得陽光滋潤,黑洞行星未必具有這個條件。雖然不排除黑洞周圍可能形成類似太陽系的恒星和行星系統,然而黑洞行星與黑洞的距離比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大很多,對于形單影只的黑洞行星而言,不一定像地球一樣擁有陽光。
銀河系中心黑洞輻射主要是在X射線波段,而太陽輻射主要是在光學波段,意味著黑洞行星無法獲得較好的日照。此外,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很多高能活動現象,這些高能X射線輻射或紫外輻射會將行星表面的大氣電離并吹走。火星表面大氣極其稀薄,正是因為其大氣幾乎都被太陽風剝離。
吳慶文說,生命存在需要特定條件,比如適宜的溫度、水等。行星形成后,根據中心恒星的光度和與行星的距離,我們可以估算行星的表面溫度,判斷其是否宜居。如果黑洞行星是孤立的,很難具備上述條件。此外,考慮到黑洞周圍X射線暴發、黑洞潮汐瓦解、中心區域超新星爆發等高能事件,生命在這里生存十分困難。
通常在搜尋地外生命過程中,會考慮行星是否處在宜居帶上,以及在恒星周圍適宜距離內,水是否能以液態方式存在,這樣才有孕育生命的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在黑洞行星中尋找生命的跡象,除滿足液態水存在條件外,還必須考慮更多因素。如果在星系中心區域恒星等物質相對密集,黑洞行星很容易受到一些災難性事件的影響,例如星系中心黑洞活動產生大量的高能射線、部分近距離的恒星被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瓦解等,這些高能天文事件可能每幾千年就會出現,這將給黑洞周圍行星生命帶來毀滅性打擊。
吳慶文說,目前關于黑洞行星的一切均是初步探究與計算,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黑洞這一現代天文學“魔主”的神秘面紗終將被揭開。
“在黑洞附近探尋生命跡象的可能性難以預料,但如果我們永遠不去探索,可能性就是零。”吳慶文表示,探索星際本應如此,盡管人類還無從得知黑洞行星上是否有可能存在生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