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0-09-07 05:07:09
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以特刊方式關注中國醫療機器人
TA與國際領先者并跑的背后
可以靈巧剖析一顆葡萄的高精度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將外太空抓取技術用于商用領域的高精度機械臂、定位精細到毫米級的肺部穿刺手術機器人……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在北京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看到了這些在行業中顛覆性的創新成果。
醫療機器人是一個具有交叉特性的領域,作為新興科技代表,正在成為各國競相投入和角逐的新戰略高地。不久前,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用特刊方式聚焦中國醫療機器人發展,關注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成果轉化的最新動態。截至目前,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已聚集、服務包括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智航)、北京術銳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術銳)、北京思靈機器人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思靈)等25家行業領先企業,參與投資多家創新企業,其中一些企業的技術產品即將或已實現自研國產關鍵零部件的突破,開始與國際上領先的同行“并跑”。
9月4日,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聚集的企業在2020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紛紛亮相。記者走訪北京中關村科學城的產業創新中心,探究其加速醫療機器人成果轉化的路徑。
瞄準行業難點,構建創新生態
周期長、行業準入門檻高及創新要素要求全面等因素,給醫療機器人行業的創新和發展都增加了壁壘。針對這種狀況,2017年12月,在北京海淀區政府指導下,醫療機器人領軍企業天智航和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等單位,共同發起建立了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這也是第一家在政府指導下成立的醫療機器人技術協同創新平臺。
中國工程院院士田偉表示:“醫療機器人的目的不是取代醫生,而是為他們提供一種拓展能力的工具。隨著第三代醫療機器人在臨床精度和適應性方面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如何提升機器人結構的靈活性、人機交互技術的高效性,以及可遠程操作的機器人,都將成為今后的關注重點。”
“與其他行業相比,構建醫療機器人的創新生態更具挑戰性。”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王彬彬介紹說,醫療機器人從開始立項、研發,一直到上市,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從技術、產品到應用推廣,包括后期的服務保障,對創業團隊的綜合能力有比較全面的要求;同時,醫療機器人想在臨床過程中得到醫生或者醫護人員的認可,一定要在技術方面有獨到之處,否則很難贏得市場青睞;此外,醫療機器人在國內外都須經過各國藥監部門審批才能夠上市,入市后收費、定價、醫保進入等,也需要政府部門的同意。
同時,醫療機器人涉及的門類較多,每一種醫療機器人產品,都有獨特的技術和市場以及產品定位。
因此,“構建醫療機器人的創新生態,要解決兩個普遍性問題:一要找到共性技術的交叉點或者著眼點,同時還要具有代表性,所以進行平臺創新建設時,從哪個角度著手突破,如何為行業構建平臺優勢,非常考驗創新平臺的著力點和發力點。”王彬彬表示。
“其次,還要解決個性的問題,每一個產品具體適應的法律法規和要求可能都不一樣,在做創新平臺構建時,很難一下子做全,把所有醫療機器人門類都非常清晰地擺到一個平臺上。”王彬彬說。
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瞄準行業難點,并針對難點搭建研發、成果轉化平臺,最終助推醫療機器人的推廣應用。王彬彬說,構建醫療機器人的創新生態,是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的目標。
全程服務,助企業邁過轉化途中的“死亡谷”
“整體來說,我國醫療機器人的創新應用尚處于開始階段,無論是機器人本身的技術還是醫護人員對醫療機器人的操控能力,以及產業發展環境,都還在培育的過程中。從應用的效果來看,醫療器械一定是向著智能化和自主化方向發展,所以規模化使用醫療機器人是臨床上的一個必然趨勢。”王彬彬表示。
但醫療機器人的研發、生產以及臨床應用都處于嚴格監管下,需要對相關政策的深入了解和準確把握,創新企業往往在入門時就會遇到重重困難。“為了使開發或生產醫療機器人的創新企業能夠順利開展工作,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先著手為創新企業解決資質和進入門檻的問題。”王彬彬說,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為術銳解決了醫療器械生產的資質難題后,這家創新企業就在北京海淀扎下了根。
“在關鍵部件和核心技術,我國醫療機器人與國外尚存在很大差距。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希望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團隊,補齊短板,并融合專業產業鏈,加強國際化的研發和創新。”王彬彬說,為此,2018年2月,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從德國引入思靈機器人研發團隊,成立了北京思靈。從初期的適應、環境搭建、人才引進,直到產品性能測試、認證,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都為北京思靈提供了高質量的專業服務。企業迅速成長,短短兩年多時間,其頗具特色的產品便在市場上亮相,并且立即獲得了資本注入。
為補齊國內醫療機器人創新所需的公共服務短板,解決創新企業痛點,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先后設立了前沿技術中心、共性技術中心、產品設計中心、樣機制造中心(醫療器械CDMO)、檢測評估中心以及臨床研究中心,這些中心提供的科技服務覆蓋新產品設計開發、質量體系搭建、創新產品申報、優化臨床試驗等醫療機器人創新全生命周期過程,而這些服務助力創新企業邁過了技術成果走向大規模市場應用途中遭遇的“死亡谷”。
經過多年深耕,在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和創新企業的共同努力下,醫療機器人產業已成為中關村科學城的優勢領域之一。
營造氛圍,加速科研成果開花結果
如何高效驅動醫療機器人的發展?“這場醫療機器人‘掀起’的新醫學革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即醫、工、企的跨學科、跨行業合作。通過合作,不同領域最頂尖的專家,集合各自最擅長的研究成果進行協同創新,最終形成創新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有更多了解臨床需求的醫療專家,愿意使用AI或機器人技術來彌補診斷和治療不足;也需要工學領域的專家,做更多基礎材料和基礎科學的創新。”田偉院士指出。
田偉院士表示,醫療機器人領域的很多企業剛剛起步,需要得到各方面更大地支持,其中,資本的持久支持尤為重要,希望更多的投資人愿意放長線,讓醫療機器人的創新企業慢慢發展壯大。
怎樣加速醫療機器人科研成果開花結果?清華大學副秘書長、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院長、中關村科學城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金勤獻也給出了建議,他認為,加速成果落地,應構建應用場景給予支持,例如,手術機器人進入北京海淀醫院,就是很好的應用場景。同時,要營造醫療機器人產業的創新氛圍。此外,在資金方面還需要加大投入,新成立的中關村科學城創新發展有限公司,就采取市場化的手段對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提供了具體的支持,這對醫療機器人的研發及成果轉化無疑有很大幫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