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20-09-09 08:33:09
近日,山東省教育廳、省委組織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廣青島支教島經驗,打造教育志愿者專業團隊,建立名師名校長支持服務鄉村教育制度”。支教島,這張青島“教育扶貧”的閃亮名片,首次被寫入山東省教育廳文件。
支教島成立于2005年。當時,在青島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市教育局工作人員、民進會員李淑芳,自己籌資4萬元作為啟動資金,秉持不收取培訓對象一分錢的原則,創辦了全國首個致力于鄉村地區學校發展及教師成長的公益組織——琴島教師成長工作室,后來改稱支教島。這個最初成員只有幾個人的公益組織,填補了支教領域的一個空白——教師的“希望工程”。
“以前人們印象中的支教對象都是鄉村地區的學生,但教育觀念的轉變應從教育者群體入手,從喚醒校長、教師的教育初心著手。鄉村教師們也想提高自己的水平,但沒有機會。”從小在鄉村長大,當過5年民辦教師,大學畢業后又先后在市區小學和市教育局工作的李淑芳,對鄉村教師的成長渴望有著切身的感受。
作為“島主”,李淑芳探索出一套民間支教的新模式——城鄉教師同上一堂課的“同課異構實境研修”,即城鄉教師同上一堂課,教材、學生都由當地教師指定,課后現場點評兩位教師的優缺點。對鄉村教師而言,當熟悉的課堂切換成培訓的現場,在教學內容、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等多個層面與城市教師實現“碰撞式”交流,能夠更大限度地激發出經久不滅的思想火花。
曹縣是支教島走出青島的第一站。來自曹縣的教師李勝楠聽完課后恍然大悟:“原來只要多講一句,引導一下,就可以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融入到課堂上。”這樣一個案例也被老師們經常談起:有位支教老師應邀上一堂一年級的數學課,因為不熟悉學生,點名請學生到黑板上做題時,發現孩子個頭太矮夠不到黑板,支教老師很自然地一把抱起孩子,讓孩子做完了題。這一抱讓當地的老師感動不已,一剎那明白了“什么是眼里有學生”。
在“同課異構實境研修”的基礎上,李淑芳又把全家用20年積蓄購買的100平方米的新房,改造成“教師之家”,并設計了浸潤式跟崗研修體系,免費接待各地鄉村教師來青島學習。支教島根據鄉村校長和教師的需求,精心選擇接待學校,為鄉村教師提供全面參與教學、科研和管理的機會。一位貴州校長,原來經常抱怨家長教育意識差、政府經費支持少,所以學校怎么干都不出成績。當他走進85%生源來自外來務工家庭的在青島并不算是名校的北仲路第一小學時,就被學生、老師和校領導的精氣神震撼了,他愧疚地說:“那些不需要錢的事,我們也沒有做好。”
截至目前,支教島已到全國貧困地區累計送教下鄉1450多次,足跡到達貴州、甘肅、內蒙古、安徽、江西、河北等10余個省份,近20萬名鄉村教師從中受益;舉辦鄉村校長和教師跟崗研修180期,接納了來自全國15個省(市)的學員3000多名。山東曹縣支教島、云南紅河縣支教島工作室、支教島內蒙古敖漢旗工作站、貴州支教島讀寫群、四川支教島讀寫群等分部相繼建立,從等待“輸血”發展到了自身“造血”。
例如,在曹縣,支教島主導參與了班主任培訓、儀器管理員培訓、校長培訓、新教師培訓等多項培訓活動,選派教師61人次,培訓學員13602人次,使全縣近30萬名中小學生受益。同時,支教島還組織向曹縣捐贈了電視、電腦、書籍等教育物資。曹縣縣委、縣政府專門向青島市委、市政府發函致謝,李淑芳也被曹縣人稱為“功勛教師”。而在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支教島發起組建了禮縣歷史上第一個網絡教育教學研討公益微信群——禮縣小學教研群。這個沒有任何行政力量約束的群里,那些散落在山頭、角落里的老師開始跟著名師研討教育方法,每周一次、每次兩小時的晚間研討成了雷打不動的教育人“夜宵”。這樣的研討堅持了兩年半,已經進行了48次,小小平臺成了鄉村教師成長的舞臺。
“我們信奉‘五個一原則’——一群人、一條心、一輩子、一件事、一定贏!”李淑芳說,支教島要從孤島變成群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經過15年的努力,種子已經在很多地方生根發芽。“我們相信,實現同一片藍天下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教育的愿望不會太久。”(肖芳 劉淼)(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