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樹牢生態發展與脫貧攻堅雙贏的綠色政績觀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

2020-09-09 15:17:09

黨的十九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三大攻堅戰穩扎穩打,取得了一系列關鍵進展: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為成功邁過打贏三大攻堅戰這一重要關口奠定了堅實基礎。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結合以往的經驗來看,在脫貧工作開展上,需要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各個層面切入,這樣才能保障脫貧攻堅的實際成效,而生態環境則是關系脫貧攻堅可持續性的一個重要方面,需要給予高度的重視,這樣才能為脫貧攻堅開拓新的發展實踐領域。

把環境保護和脫貧攻堅統一在最基本的民生之中。生態環境是公共物品,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則是公共服務,目的是使環境質量改善和提升的成果為全社會共享。脫貧攻堅同樣具有公共性,這項工作直接面向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直接同人民群眾打交道,其成果表現為全社會福利的共同提高。

從現實情況看,我國貧困地區往往是生態系統脆弱性強的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脫貧攻堅都是民生的核心構成要素,在脫貧攻堅戰中無法回避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環境底線對于貧困地區而言尤為重要。良好的生態環境蘊含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經濟價值,是脫貧攻堅的物質保障,用脫貧攻堅的經濟成果反哺生態環境,是貧困地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思路。

在具體協同推進過程中,環境保護和脫貧攻堅,根本在于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紅線,也是守好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生命線。與此同時,在發展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應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這不僅是避免長期以來生態環境累積欠賬的需要,更是在脫貧攻堅戰中全面夯實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對于貧困地區而言,脫貧并非終點,而是走向富裕的起點,也是傳承生態文明理念、讓下一代享受當代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關鍵節點,要經得起歷史檢驗。一方面,要立足地區自然資源稟賦、生態環境現狀和傳統社會文化,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實現人民群眾最廣泛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在提供生態環境和經濟增長福利公共服務的同時,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建立公眾參與的有效機制,通過滿足其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激發其投身于生態保護、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中。

實現貧困地區生態發展與脫貧攻堅雙贏。生態發展的關鍵特征在于形成以循環、高效、可持續為準則,與長效增收、穩定脫貧的理念不謀而合。生態環境保護和脫貧攻堅通過相互融合與促進,謀求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走綠色發展之路。

從發展理念上,摒棄依靠外部力量的“等、靠、要”發展思想,無論是外部資金補貼還是技術力量注入都只能作為短期措施或催化劑,從長遠看須提高貧困地區、貧困人口依托自身創造收入的能力,貫徹保護優先的原則。從發展模式上,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的偉大智慧,創新性地向生態環境要增長點,使傳統意義上貧困地區的交通、資源等劣勢轉變成綠色發展的優勢要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業態。開發納入生態環境的全產業鏈,推進產業生態化,拓寬致富渠道,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同時,要處理好地方財政與社會資本的關系,綠色發展的成果同樣具有環境外部性,通過地方財政的示范引導吸引社會資本的參與,壯大發展規模、樹立發展品牌,形成自我發展、持續發展的能力,而非僅為社會資本所用。一是通過輸出環境質量改善增強周邊地區以及更大地域范圍的經濟發展潛力,切實做好流域和區域生態補償,使貧困地區生態環境的正外部性通過合理的市場機制得到反映,使生態環境成為當地經濟體系構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二是實現生態環境與脫貧攻堅的雙贏模式的需要,也是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

推進全面脫貧與生態發展有效銜接,必須立足綠色發展,依靠綠色發展,突出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統籌考慮農業生產、農村生態、農民生活,圍繞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創新體制機制,抓穩農民就業、農民增收,抓牢產業發展、質量安全。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客觀需要。總之,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應注重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促進形成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和脫貧攻堅成果鞏固雙贏的綠色政績觀。

[責任編輯:楊凡、武云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