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20-09-21 10:47:09
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大勢和發展規律,科學分析我國發展面臨機遇和挑戰的新變化,著眼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作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決策。
如何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和意義?新發展格局又該如何構建?就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中國經濟轉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發展的必然
記者: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是什么?與當前國內國際形勢、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有何關聯?
林毅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
這其中,有短期原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不少國家經濟受到相當大的沖擊,國際貿易也遇到阻礙。根據世界貿易組織預測,2020年全球貿易預計縮水13%至32%,萎縮幅度可能超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的水平。加之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強,我國出口難免受到影響。在國際市場需求低迷的情況下,我們更需要加快釋放內需潛力、激發國內大循環活力。
更重要的在于長期原因。過去,一些人總把中國的發展模式視作“出口導向型”,這種認識并不準確。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大型經濟體國內市場規模大,產業門類比小型經濟體齊全,進出口貿易占GDP的比重會低于小型經濟體,國內消費和投資占GDP的比重會更高。
2006年,我國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GDP占世界的比重為5.3%,出口占GDP的比重為35.4%。到2019年,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GDP占世界的比重達16.4%,而出口占GDP的比重降至17.4%。背后原因并不復雜:隨著一國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經濟體量和市場規模增大,國內生產的產品更多用于滿足國內需要,而且產業結構不斷變化,第三產業在GDP中的占比會越來越大,而第三產業中很多是不可貿易的。
根據經濟發展規律和發達國家經驗,未來出口在我國GDP中的占比會逐步降低,中國經濟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是歷史的必然、發展的必然。在這種形勢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正本清源、避免外界簡單把中國發展模式視為“出口導向型”,也有利于引領全國人民準確把握當前發展所處的環境和階段,從而堅定信心、構建新發展格局。
中國能夠抓住高質量發展的寶貴機遇,也有足夠能力應對各種挑戰
記者:在當前復雜嚴峻的形勢下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國面臨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應當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林毅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有獨特的優勢,也面臨著一些挑戰。總的看,機遇大于挑戰。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有后發追趕優勢。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我們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國際上的“參照系”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發展目標和路徑。通過深化改革、加強創新、提高人均勞動生產率,有望穩步提升、迎頭趕上。
更為可貴的是,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為我們帶來了換道超車的寶貴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特點是投入以人力資本為主、金融資本投入相對較少,而作為人口大國、人才大國,中國擁有規模龐大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全球最大市場,中國也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此外,中國還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最強大的工業配套能力,有利于加快創新腳步。去年全球494家“獨角獸”企業中,中國有206家、位居世界第一,充分證明了我們的優勢所在。
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沖擊、科技領域“卡脖子”問題等也給構建新發展格局帶來挑戰,但從長遠來看,我們完全可以成功應對這些挑戰。
一方面,我國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過去,部分產品國內產出較少,有的是因為不具備相關技術,更多則是因為國內技術不夠成熟、生產成本較高、良品率較低。將來,隨著國內需求擴大,相關技術會走向成熟,成本也會逐步下降,跟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會越來越小。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全球市場是一塊大“蛋糕”。盡管個別國家推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但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不會改變,中國市場的魅力不減,愿意同中國合作的國家、地區和企業還有很多。黨中央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中國在釋放內需潛力、加強自主創新的同時,也將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盡可能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持續收獲廣闊的市場空間與合作機會,就能與友好國家一道分享中國經濟發展和全球化紅利,也就能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深化改革、擴大內需,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入手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您認為,當前國民經濟循環還存在哪些“堵點”“斷點”,應當如何暢通?
林毅夫: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深化改革。緊緊圍繞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改革,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就可以持續推動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居民收入提高,從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點,應是要素市場化改革。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商品和服務市場發展迅速,但要素市場發展仍有不足、資源配置仍有扭曲。具體來看,在金融市場,要通過改革使農戶、小微企業等得到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在人才市場,要通過戶籍制度改革等舉措疏通人才跨區域流動的障礙;在土地市場,要深化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此外,還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打破各種不合理的市場準入限制,為民營企業投資興業破除堵點。
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還要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
在生產上,要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未來,我國制造業會逐步轉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鏈會更復雜、更高端。要讓產業形成足夠競爭力,需要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區等足夠大的區域內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打造產業集群,形成規模效應,帶動技術水平躍升。
在分配上,要兼顧效率與公平,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經濟發展是一個結構變遷的過程,有關部門應為勞動者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等必要支持。
在流通上,要進一步減少交易環節、降低交易費用、提高流通效率,讓生產要素在區域和城鄉之間高效流通、合理配置。
在消費上,則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增強居民消費的能力和信心。
總的看,中國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也具備強大的應變能力。讓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只手有機結合,共同發揮作用,我們就能不斷釋放發展潛力、提高發展質量,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