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星辰大海,中國航天的高光時刻!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

2020-09-28 10:47:09

開欄的話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五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給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喜人變化。從今天起,《科技日報》開設“‘十三五’成就巡禮”欄目,用事實和數字,用人們切身感受的點點滴滴,為您呈現我國各領域,特別是科技創新引領改革發展的輝煌成就。

9月21日,國家航天局發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消息: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已在軌飛行60天的它,距離地球約1900萬千米,飛行路程約1.6億公里,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

于2020年7月下旬實施的中國火星探測任務舉世關注,不過,“十三五”期間,中國航天的亮點遠不僅如此。從2016年至2020年9月27日,我國共實施140次宇航發射任務,2018年和2019年航天發射次數連續居于世界首位。5年來,中國航天在重大工程推進、技術創新迭代、運營模式探索等多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成績斐然。

重大工程邁入新階段

2020年5月5日18時整,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載荷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布,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首戰告捷。

此前,我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于2019年7月19日受控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至此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全部任務圓滿完成。

隨著空間站階段任務拉開大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踏上了新征程。按計劃,我國自2021年起將先后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間站建造。

2020年6月23日,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7月31日,我國向全世界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2017年11月5日,我國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北斗三號首批組網衛星送上太空,開啟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新時代。在31個月時間里,我國共發射30顆北斗三號衛星和2顆北斗二號衛星,成功率達100%,創造了世界衛星導航系統組網發射新紀錄,比預定計劃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

2020年9月23日、24日,玉兔二號月球車和嫦娥四號著陸器分別結束第22月晝工作,進入月夜休眠。此時它們已在月球背面度過630個地球日,玉兔二號累計行駛了547.17米。

嫦娥四號任務于2018年開始實施。是年5月21日,我國成功發射嫦娥四號中繼星,其成為世界首顆運行在地月L2點Halo使命軌道的衛星。12月8日,嫦娥四號踏上探月旅程,于2019年1月3日成功著陸在位于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預選著陸區,成為世界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并開展巡視探測的航天器。

嫦娥四號任務拉開了我國探月四期工程的序幕,而探月三期工程也將于“十三五”末期收官。按計劃,我國將于2020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實施月面取樣返回任務,完成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目標。

新技術逐漸挑大梁

“十三五”期間,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集體亮相,逐漸在密集、復雜的航天任務中擔綱重任。中國運載火箭發展邁入了綠色無污染的新階段,運載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2016年,長征七號、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相繼首飛成功。2017年,長征七號遙二火箭成功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送出我國首個“太空快遞”。2020年起,長征五號系列火箭迎來高密度發射,從執行空間站首飛、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任務,到將要執行的嫦娥五號、空間站艙段發射任務,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自2015年首飛后,幾年間十戰全勝,將51顆衛星送入軌道,同時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繼首飛創造我國一箭多星發射紀錄后,分別于2017年和2019年完成首次商業發射和首次低傾角圓軌道發射。此外,長征八號運載火箭計劃在年內首飛,將進一步優化我國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能力布局。

7月23日,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十三五”期間,我國火箭技術攻關取得多項階段性成果。重型運載火箭開展關鍵技術深化研制,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可重復使用天地往返飛行器、組合動力飛行器等新技術領域研發取得突破,相繼完成了演示驗證等工作。

同時,中國衛星技術也躍上新臺階。

2019年12月27日,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發射。這是東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臺首飛試驗星,也是目前我國技術含金量最高的衛星。“如果說是東四平臺讓我們具備了和國際同行同臺競技的實力,那么憑借東五平臺,我們將能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總工程師周志成說。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實踐二十號衛星。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2020年5月8日,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經過2天19小時在軌飛行,其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新一代載人飛船是面向我國載人月球探測、空間站運營等任務需求而論證,瞄準國際先進水平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具備高安全、高可靠、模塊化、多任務、可重復使用等特點,未來將在我國近地空間和月球探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商業航天發展穩步推進

2015年被稱為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元年。進入“十三五”,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由破冰啟航時的紛亂邁向有序,部分民營航天企業將藍圖變為現實。

2019年7月25日,由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實現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零的突破。

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如今多家商業航天公司在發展道路上取得了進展。藍箭航天瞄準液氧甲烷運載火箭路線,已圓滿完成“天鵲”80噸、10噸級發動機多項全系統熱試車考核。北京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可重復使用火箭研制,數次成功開展火箭低空飛行及垂直回收試驗。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天儀研究院等研制的商業衛星已經運行于太空,為社會經濟建設各領域作出了貢獻。

有關部委積極為商業航天發展創造環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在2019年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上表示,該局將在政策層面支持商業航天企業,做好服務工作,促進商業航天產業健康發展。國家發改委也在《關于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提出:支持商業航天發展,延伸航天產業鏈條,擴展通信、導航、遙感等衛星應用。

面對商業航天大潮,航天“國家隊”也積極推出了相關計劃。

在2016年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宣布重點實施飛云、快云、行云、虹云、騰云5大商業航天工程。次年該集團又發布了高速飛行列車項目。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五云一車”工程目前正穩步推進。

2016年2月,航天科工集團按照社會化、市場化成立了專業從事商業發射服務的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其研制的快舟系列運載火箭近年組織實施了多次發射,在商業發射市場中嶄露頭角。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提出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邁出實質性建設步伐,系統首星于2018年12月29日成功發射,一期60顆衛星計劃在2022年組網運營,面向全球提供通話、數據采集及互聯網接入服務。該集團部署高景一號4星組網,形成了我國首個全自主研發的0.5米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大幅提升了我國商業遙感服務能力。由該集團旗下中國火箭公司研制的捷龍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于2019年首飛成功,對利用社會資本開展研制生產的新模式做出了有益嘗試。

科技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科技日報評論員

在2020年這個艱難的年份,中國經濟仍以極大韌性成為全球經濟的一抹亮色。報道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中國經濟保持1%的正增長,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一個正增長的國家。世界銀行預測中國經濟增長是1.6%,經合組織給出的最新數字是1.8%。經濟領域人士稱,中國經濟實際增長會超出這些國際組織的預計。經受住了來自國際國內的重大挑戰與考驗,中國經濟的這一超凡表現,是“十三五”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生動注解,是近5年來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邁出堅實步伐的有力彰顯,更有力詮釋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誰也不能否認,這的確是創新引領發展的5年,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2019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達到45.1萬億元,是2015年的2倍;全國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達22398億元,是2015年的2.28倍,提前完成“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目標;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達到59.5%,比2015年提升4.2個百分點。

近5年來,緊緊圍繞深入實施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我國科技創新工作有力支撐脫貧攻堅及健康中國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實施,在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增添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了核心引領作用。特別是,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疫病治療、疫苗研發、疫情防控等多個領域的科研攻關,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科技創新之所以能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得益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以一系列治國理政的大手筆大方略,確立了以創新為首的新發展理念,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指明了新時代科技創新發展的路徑。沿著這一路徑,“十三五”時期,面對日益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我國科技界積極探索實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模式,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日趨激烈的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了發展先機、占據了戰略主動。

到中流擊水,方顯英雄本色。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是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需要。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我們相信,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在全國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創新將開啟中國更加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楊凡、武云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