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09-30 14:35:09
今天是9月30日
我國第七個烈士紀念日
烈士
也是人民英雄
經千難而前仆后繼
歷萬險仍無怨無悔
列強侵略時
頑強抗爭
山河破碎時
浴血奮戰
他們
寸土不讓
以身報國
這是“狼牙山五壯士”中的葛振林(右)和宋學義(左)。新華社發
一窮二白時
發憤圖強
生死攸關時
舍生忘死
他們
心系家國
用一片丹心詮釋無限忠誠
資料照片:海口市東山鎮,李德清在家中擦拭兒子抗洪英模李向群的烈士證。新華社記者 曾濤 攝
他走了
留下一首歌
“逐日寇,復東北,
天破曉,光華萬丈涌”
白山黑水間的冬月
他帶著最后一批遠征部隊
踏著沒膝積雪艱難前行
“赴國難,破難關,奪回我河山!”
那是飽含血淚的吶喊
苦戰十四年,從萬打到千
年僅三十六歲
他倒在黎明之前
他叫李兆麟
是《露營之歌》的作者
東北抗聯創建人之一
他走后不久
寒冬大地迎來了春天
2015年,在“七七事變”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眾多游客來到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參觀,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他走了
留下一件衣裳
“我至多離開三五年
你照顧好家里人”
1932年
贛州于都
車頭圩大樟樹下
紅軍戰士王金長脫下外衣
交到年輕的妻子段桂秀手中
1953年
苦等20年的段桂秀
等來了一張烈士證明書
連乞討都沒說過苦的她
卻在此刻泣不成聲
紅軍烈士遺孀段桂秀在擦拭丈夫的烈士證明書。新華社記者 賴星 攝
86年前
紅軍從江西于都河
集結出發
萬里長征從這里邁出第一步
于都、瑞金、興國等蘇區縣
幾乎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
漫漫征途
平均每公里
就有3名贛南子弟倒下
贛州10萬余人的烈士名冊
32000多人幾乎沒留下任何信息
那張沉重的烈士證明書
有著共同的標注——
“北上無音訊”
林廣東帶著家人在于都烈士紀念園緬懷叔叔林羅發生(2019年9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賴星 攝
他走了
留下五包菜籽
1951年12月10日
川藏線雀兒山工地
年僅25歲的張福林被巨石砸中
倒在血泊里
戰友們從這個河南小伙兒的遺物中
找到五包菜籽
他生前在日記里寫道
“我要把幸福的種子撒在西(青)藏高原,
讓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資料照片:人民解放軍部隊“張福林班”的戰士們正在挖泥、挑土,幫助西藏人民進行建筑。新華社發
1954年12月25日
川藏公路與青藏公路同時開通
將古老文明帶入新紀元
翻越14座大山,10多條大河
長眠在此的3000多忠魂
化為一路上永恒的里程樁
雀兒山下、317國道雀兒山隧道口的張福林烈士陵園。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他是張自忠、馬振華、戴安瀾
他是焦裕祿、楊善洲、谷文昌
他是賴寧、劉海旺、譚千秋
他是羅陽、黃大年、南仁東
……
他們是再不能望這世界一眼的人
也是被十四億人牢牢銘記的人
一串串的名字
流淌成中華民族
生生不息的英雄血脈
他們走了
可記憶沒走、光芒沒走
他們走了
但精神永恒、信仰永存
先烈有知應笑慰
擎旗自有后來人
李兆麟沒能
等到全國的解放
坐落在松花江邊的兆麟公園
卻見證著這片土地
日新月異的發展
圖為游客在兆麟公園冰燈游園會展區游覽。新華社記者王凱 攝
王金長再也沒回來
脫貧攻堅戰的號角
卻在這片土地吹響
江西2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貧困發生率從9.21%降至0.27%
如今
段桂秀回憶著曾經故事
身后是自家的三層半小樓
在四川德格縣雀兒山下拍攝的張福林烈士陵園。新華社發(唐文豪 攝)
張福林生前
來不及種下菜籽
50年后
蔬菜合作社和蔬菜大棚
在青藏高原蔚然成勢
僅四川甘孜州蔬菜年產量
就達到51.68萬噸
歷經災厄而不斷壯大
直面風雨卻從不妥協
中華民族前行的路上
他們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他們
用無畏無私、不屈不撓的精神
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常思奮不顧身
而殉國家之急
他們
以身許國,毫不猶豫
英雄走了
留下火種、帶來光明
陽光普照的大地上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