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0-10-04 11:40:10
湖北宜昌:“兒時玩伴”又回來了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
“這兩年巡河的時候,經常看到江豚在水里嬉戲,兒時經常看到的畫面又重新出現在眼前了。”9月28日,湖北省宜昌市漁業協巡隊“護豚員”謝順友坐在巡護船上,望著江水感慨。
56歲的謝順友是宜昌市伍家崗區人,家就在長江邊上。在此之前,謝順友曾是漁民。“從我爺爺那輩開始就以捕魚為生,父親5兄弟都是漁民,養活了我們一大家子近40口人。”謝順友說,小時候最開心的事,莫過于坐在船上看到面帶笑容的江豚了。他曾以為,自己會像父輩一樣,在船上度過一生。
“臨江坪江段曾是江豚最集中的活動區域之一,但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由于過度捕撈、長江水質變差,江豚明顯減少。”在江里“泡”了二三十年的謝順友,對長江資源十分熟悉。“我們把江豚叫作‘微笑天使’,它就像是長江生態的晴雨表,江豚越來越少,意味著我們的母親河長江病了。”
為保護長江生態,2018年1月1日起,宜昌中華鱘保護區率先在湖北省實行常年禁捕,區內從事捕撈作業的漁民全部上岸,轉產安置。同年6月,宜昌市漁政監察支隊聯合宜昌市稻草圈圈生態環保公益中心申請了江豚協助巡護項目,先后聘請12名退捕轉產漁民加入到協助巡護長江的工作中來,將捕魚人轉變為護魚人,建立協助巡護員隊伍。經過漁政部門的公開選拔,謝順友加入宜昌市漁業協巡隊,成為一名“護豚員”。
“每個月有3000元工資,比之前捕魚的時候沒差的。”談起這份工作,謝順友很滿足,“長江邊上再也看不到大煙囪,江水越來越清,小魚兒越來越多,我兒時的玩伴又回來了,這是最讓我開心的。”
對江豚有著同樣特殊感情的,還有宜昌市知名攝影家劉曙松。生活和工作在長江邊上的他,許多優秀作品都聚焦長江生態主題。2015年5月,劉曙松在宜昌長江以南的水域,發現有三四頭江豚,于是開始將鏡頭對準這群稀客。
“江豚在水中非常活躍,游速快、出水時間短,很難抓拍到。”劉曙松告訴記者,經過長期觀察,他逐漸掌握江豚的生活習性。宜昌江段的江豚活動區是至喜長江大橋到胭脂壩,約10公里水域。江豚通常是以家庭為單位活動,少時兩三頭,多時10多頭。
“今年7月,我發現經常觀測的一群江豚添丁了。兩頭剛出生的江豚調皮地趴在媽媽背上,撒嬌玩耍。”這讓劉曙松感到很欣慰,以往難得一見的江豚,現在已經成了宜昌江段的熟客。“這與宜昌推進長江大保護的系列舉措密不可分,長江水質變好,為江豚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和豐富的食物”。
近年來,宜昌堅決扛起長江大保護政治責任,積極推進沿江化工廠、畜禽養殖場、砂場整治拆除工作,破解“化工圍江”的經驗在沿江省市推廣。在全國首創研發推出船舶污染物協同治理系統“凈小宜”,破解船舶污染物處置歷史性難題。出臺國內首個地級市環境總體規劃,組建湖北省首個流域綜合執法機構,開展跨區域、跨部門水資源保護綜合執法,破解“九龍治水”難題。長江宜昌段水域全面禁捕,全市1744艘應退捕魚船、3410名漁民全部退捕上岸。
“去年監測數據顯示,宜昌江段江豚數量超過17頭,至少有3個家族。”宜昌市漁政監察支隊副支隊長莫宏源介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正在影響著每個宜昌市民。60多萬名志愿者加入“三峽蟻工”生態公益行列,常年在長江邊撿拾垃圾,保護長江母親。全市40萬中小學生同上生態文明課,成為“生態小公民”。
(本報記者 夏靜 張銳 本報通訊員 劉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