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10-04 19:03:10
新華社福州10月4日電 題:復“活”千年古梯田
新華社記者林超
10月伊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聯合鎮的1萬多畝梯田泛起金黃的稻浪,壯美的景色吸引每天近千名游客前往游玩。但鮮有人知,就在幾年前,這片已有1200多年歷史的梯田一度面臨消亡。
“原來種田沒效益,荒了不少。”聯合鎮東邊村村支書曾奎山說,近年來政府加大投資改善種植條件,有的田塊還用上了數字技術,而且旅游業越來越興旺,才讓聯合梯田有了復蘇的希望。
聯合梯田開墾于唐朝開元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開鑿最早的大型古梯田群之一。梯田平均寬度僅1.5米,最小的一丘田只能插幾株水稻。當地流傳一句順口溜,形容梯田為“斗笠丘、眉毛丘,蛤蟆一跳過三丘”。
最近十多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但垂直落差600多米的聯合梯田幾乎無法使用機械,只能依賴傳統耕種模式,勞動力成本劣勢逐漸凸顯。
到了收獲季節,東邊村村民曾奎晃每次得用扁擔挑著100斤的稻谷,爬過落差100多米的梯田后,才能抵達一條小路,換用摩托車運輸。一天只能割200多斤水稻。
“種100斤水稻,要虧五六十元。”曾奎晃說,去年他雇了12個人、干了19天,才收割了300多畝水稻。在平原上,用機械收割同樣面積的田塊,只需要一臺機器干10天。
種植沒有效益,拋荒又覺可惜,曾經養活一方人的聯合梯田漸漸成了雞肋,種梯田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最多時已有超過一半的聯合梯田拋荒。
十多年前,一群攝影愛好者將聯合梯田照片發到網上后,吸引了更多游客到當地游玩、消費。這讓當地政府和村民意識到,聯合梯田所展現出的中國傳統農耕文化潛力巨大。
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聯合梯田于2013年被當時的農業部確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一,2018年又作為“中國南方稻作梯田”代表之一,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為了調動農民種植梯田的積極性,近年來聯合鎮政府從并不寬裕的財政收入中,先后“擠”出了5000多萬元用于梯田保護和開發利用。一方面,鼓勵復墾拋荒田、興修田間基礎設施、引導流轉土地開展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引導農戶少用農藥化肥,提高農產品品質。
談起綠色發展,曾奎晃與隔壁村的幾位農戶現場交流起經驗。“我那片田用了殺蟲燈,農藥可以少打三分之一”“種晚熟品種,蟲害少很多,甚至可以不打藥”“用有機肥,種出來的米更香,今年有回頭客,價格高了0.4元”……
為了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益,2019年當地政府又引入企業打造農業物聯網標準示范園,在1000多畝聯合梯田安裝了攝像頭、天氣預報監控、小型氣象站等設備,實現生產全過程數字化、可視化。通過物聯網,專家可以遠程指導農民科學種植,城市消費者可以安心消費,甚至認購一片自己的梯田。
“數字化可以倒逼生產標準化,進一步提升大米品質與附加值。”物聯網建設方,福建良智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包世楷說,去年物聯網示范園的梯田水稻,每公斤賣出了36元的高價。
隨著生產效益提升,近三年來聯合梯田的核心區種植面積快速恢復,為旅游業興起打下基礎。當地交通、供電、農業農村等部門又進一步修建道路、改造電網、舉辦各類涉農活動,不斷提升游客出行體驗。2019年,聯合梯田的旅游人數突破20萬人次,旅游收入2000多萬元。
“村民們不僅能從種田中受益,還能從旅游業中受益,反過來又更加重視梯田保護,形成了良性循環,千年聯合梯田正在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聯合鎮黨委書記陳祥耀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