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2020-10-13 10:21:10
“又是一年豐收季,遍地金黃谷滿倉。”秋收時節的三晉大地,風景如畫,瓜果飄香。一片綠、一片紅、一片黃,在山西省廣靈縣,人們以“慶豐收、迎小康”為主題,舉辦了多項豐收節農耕文化活動。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谷子產業,谷子種植面積達5.5萬畝,“東方亮”谷子最高畝產達1100斤,“廣靈小米”單品最高售價達每斤48元,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糧食連年豐收是“十三五”農業成就的集中體現。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說,如果用個通俗的說法,“十三五”農業現代化就是要為全國人搞飯、為農村人搞錢、為城里人搞綠。近5年來,以高標準農田為基礎、以糧食生產功能區為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產能保障格局基本建立;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構建;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基本穩定,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資源化利用目標基本實現。
糧食基礎更扎實
“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提高早稻和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我們種糧積極性很高。”看著豐收的稻田,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雞冠山鄉三垅村種糧大戶易祖文臉上掛滿了笑容。“前幾年,春怕旱、秋怕澇。隨著基礎條件改善,如今渠相連、水暢通,農機下地更方便。”今年,他種植了130余畝水稻,預計畝產1100余斤。上栗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22.5萬余畝,預計產量達2.14億斤。
“十三五”期間,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總產量站穩在1.3萬億斤臺階上,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說,近年來,谷物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90%以上,谷物自給率超過95%,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目前,我國稻谷和小麥兩大口糧產需有余,自給率超過100%,進出口主要是品種調劑,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
黑土地是最肥沃適宜農耕的土地,然而,“用多養少”使黑土地發生了嚴重的營養流失問題。為挽救黑土地,吉林省梨樹縣探索保護性耕作已有多年。“春天苗出得好,秋天抗倒伏能力還強。大旱年間,1畝地打糧高出普通農戶200斤。”梨樹縣宏旺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張聞鏑說。秋收前,黑土地上玉米長勢喜人,他感慨道:“以前這地板結嚴重,現在根系都能扎到1米多了,一鏟子下去能看到蚯蚓。”
東北黑土地保護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方面。“近年來,全國每年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8000萬畝以上。截至6月底,今年全國已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4338.5萬畝,占年度任務量的54.2%。”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司長郭永田說,萬物土中生,有土才有糧。各地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到“十三五”末,全國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不斷夯實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
鄉村產業更均衡
如果說糧食是種植業的基礎,那么生豬和奶業則是畜牧業的重點。“畜牧業的重點是穩生豬和興奶業,穩生豬就是要在優化生豬生產布局的同時,支持發展規模養殖場,穩定豬肉供給;興奶業就是要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加強奶源基地建設,全面振興中國奶業。”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局長楊振海說,近年來,我國著力推進以生豬和草食畜牧業為重點的畜牧業結構調整,目標是在畜牧主產省份率先實現現代化。
高溫奶、巴氏奶、酸奶、奶酪……走在城鄉市場里,產品種類齊全、市場供應充足,牛奶已成為日常消費品。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奶業協會會長李德發說,“十三五”期間,我國現代奶業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國奶牛規模養殖比例達到61.4%,奶牛平均單產7.4噸,單產9噸以上的高產奶牛超過200萬頭,規模飼養成為奶牛養殖主力軍,全部實現了機械化擠奶。奶牛吃的是配方料,喝的是干凈水,睡的是軟臥床,分散養殖的局面得到徹底扭轉。
產業升級的同時,新業態也層出不窮。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說,我國農業發展經歷了從以人力畜力為主的1.0階段,到能自如運用化肥農藥的2.0階段,到以機械化作業為主的3.0階段,再到數字技術加速向農業滲透的4.0階段。農業4.0階段的特點就是智慧農業,近5年來,信息化與農業深度融合,農產品的標準體系和物流體系逐步健全,農民動動手指、劃劃手機,就能搞生產、賣產品。
過去,原字號農產品賣不上好價錢,關鍵是產業鏈條太短、融合層次太淺。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司長曾衍德分析,要推動傳統種養業轉向高效農業,從“提籃小賣”轉向現代流通。一方面,要縱向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連前端。另一方面,要橫向拓展農業功能,興辦“農業+”新業態,在農業中融入工業、旅游、康養、文化等現代產業要素,促進產業融合、區域統籌、主體協同。
農業發展更可持續
一水兩用,一田雙收,魚歡水清,近年來,一種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在各地走紅,全國推廣面積接近350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充分挖掘生物共生互促原理,促進了稻田種養環境和土壤質量的改善。”2016年起,浙江大學農業生態與工程研究所副所長陳欣持續多年對稻蝦共作開展跟蹤調查。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由于魚蝦糞便等營養物質被循環利用,氮肥平均投入比水稻單作模式減少33.63%;由于魚類捕食稻谷的害蟲,農藥使用量可減少50%以上。
今年6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全國農業源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分別為1067.13萬噸、141.49萬噸、21.20萬噸,比上一次普查結果分別下降了19%、48%、26%。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理事長余欣榮說,數字背后是我國農業正在發生的一場深刻變革。農業綠色發展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經構建起來,農業發展方式更綠了。如今,綠色興農之路越走越寬廣,農業正在重回綠色的本色。
以化肥、農藥為例,其為保障農產品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施用過多也影響到了農產品質量和生態環境。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今年“三夏”時節,山東壽光市一家農業公司的技術員董樂忠與一家養牛的農民合作社談妥購買1000噸有機肥。這些肥料是用來種菜花的。兩年前他開始用有機肥做底肥,復合肥使用量大大減少。沒想到化肥減了量,蔬菜的產量并沒少,品質也有了提高。
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站長王久臣說,近年來,農業農村部門在175個縣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在600個縣開展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在150個縣開展果菜茶全程綠色防控試點。“2019年我國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39.2%,比2015年提高4個百分點;農藥利用率為39.8%,比2015年提高3.2個百分點。總體看,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3年負增長,有望實現到今年底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的目標。”(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
(責任編輯:劉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