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新聞中心-光明日報
2020-10-13 15:00:10
【脫貧攻堅·東西部扶貧協作】
脫貧摘帽非終點 協作迎來新起步
——江蘇南京對口幫扶陜西商洛顯實效
光明日報記者 劉已粲 張哲浩 光明日報通訊員 楊丹 張欣
從江南佳麗地到秦楚咽喉關,扶貧協作把江蘇南京和陜西商洛聯系在一起。
1996年,蘇陜兩省簽署掛鉤及扶貧開發協議,確定南京與商洛開展掛鉤協作,寧商攜手扶貧攻堅的帷幕正式拉開。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指導意見》,兩地攜手共進的目標更加篤定。通過持續不斷地送人才、送資金、送產業,南京對商洛開展了全方位的幫扶工作。
2017年以來,南京先后選派優秀黨政干部34人次、專業技術人才411人次到商洛掛職幫扶,共投入財政幫扶資金18.3億元,先后幫助商洛實施產業發展、就業扶貧、村集體經濟、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7大類500多個項目,助力商洛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6年年底的39.88萬人減少到2019年年底的1.52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8.68%下降到1.03%。
2020年2月27日,商洛傳來好消息:洛南縣等6個縣區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商洛市7個貧困縣區全部脫貧摘帽。
2018年4月,江蘇南京市六合區與陜西商洛市山陽縣攜手共建的金雞扶貧產業園建成運營,這是新一輪蘇陜扶貧協作開展以來建成的陜西省第一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資料圖片
因地制宜 發展特色產業
柞水縣金米村地處秦嶺深處,青山綠水間,連綿的木耳大棚向山腳延伸,一眼望不到頭。小小的木耳,如星火燎原,已發展為村民脫貧致富的有力支柱。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柞水縣考察時,點贊“小木耳、大產業”。
肖青松是木耳種植戶之一,也是金米村木耳生產組組長。“我們村種木耳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時期,村民們也有一套種植木耳的‘好手藝’,但過去只是零敲碎打,不成氣候。”肖青松告訴記者,幾年前,他還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老小的生計都要靠他在西安的建筑工地打工來維持,每年最多也只能掙到兩萬元。
2017年,新一輪的江蘇與陜西扶貧協作,點燃了肖青松和金米村人的脫貧夢。在江蘇陜西兩省的統籌規劃下,南京市高淳區與柞水縣結成對口扶貧協作“兄弟”。當年11月,高淳區對口幫扶柞水縣聯絡組入駐柞水,3個月時間里,聯絡組跑遍了柞水的山山水水。“柞水種植木耳有基礎、有前景,缺的是先進技術、規模種植和資金投入,小木耳上可以做大文章。”走訪結束,聯絡組組長楊宏玉當即決定將木耳產業作為柞水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
說干就干,缺什么補什么。2018年起,江蘇扶貧協作資金開始注入柞水木耳產業,率先助力5個年產2000萬袋菌包生產線基地建設。聯絡組還特地從南京請來了食用菌專家,把最頂尖的技術團隊嫁接過來,強鏈、延鏈、補鏈,土特產有了產業鏈,柞水縣木耳種植走上了規模化。
寧商外貿服飾產業園服裝生產車間。資料圖片
為確保貧困戶受益,聯絡組還在金米村推行“借棚還耳”,即將木耳大棚或地栽木耳借給貧困戶管理,由合作社免費向貧困戶提供木耳菌包并進行技術指導,貧困戶自己打孔、掛袋、采耳、晾曬、交耳,再由合作社統一收購。
“大棚有人建、菌包有人送、技術有指導、木耳有人銷,村民只要投入勞力,就可以在家門口掙錢。天大的好事啊!”2019年,肖青松種了3萬多袋黑木耳,兩季下來純收入四五萬元。“兩棚木耳,勝過打工兩年!”
如今,類似的木耳產業在柞水縣共有16個,均受益于蘇陜扶貧專項資金。2017年以來,江蘇累計投入蘇陜扶貧協作資金7330萬元,帶動全縣44個村建立吊袋和地栽木耳扶貧基地,柞水木耳由傳統的松散式種植加速向規模化、集約化轉變,將近7000戶農民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2019年,柞水木耳入選全國十大產業扶貧案例,柞水縣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科技助力 特產飛出大山
“這板栗個頭可真大!”“核桃帶著青皮,很新鮮!”……9月6日,第五屆中國(南京)國際智慧農業博覽會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開幕,優質的商洛特產吸引了大量南京市民前來搶購。
“以前就聽說鎮安板栗很有名,剛剛試吃了幾個,每個都很甜。”南京市民孫女士開心地向記者展示著剛從展銷會上購買的兩袋栗子。鎮安板栗產自“中國板栗之鄉”商洛市鎮安縣,曾有著“貢栗”的美稱。過去,由于種植方式粗放,板栗只有指甲蓋大小,產量低,經濟效益也有限。
東西部扶貧協作行動開展以來,南京市浦口區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引入無錫卓感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開發出智慧農業板栗溯源體系軟件系統,精確監控、精準滴灌每一棵板栗樹,將過去分散在山嶺上的板栗集中化管理,在鎮安建成了600畝板栗標準化示范基地。
乘著科技的東風,板栗的畝產量由過去的50斤躍升為100斤,品質也大幅提高,每斤售價可達8元至10元,是過去的兩倍。
有了優質的農產品,還需要好的銷售渠道,通過構建“電商銷售+實體店銷售+政府采購+愛心禮包”四位一體的銷售模式,3年多來,在浦口區的助力下,鎮安板栗在南京的銷售額已突破100萬元。
2020年,浦口區對口幫扶鎮安縣聯絡組還策劃了“我在秦嶺有棵樹”認購活動,在金鐘村板栗基地挑選了1000棵20年以上樹齡的板栗樹,通過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推行在線認領和可視化銷售。認購人可通過手機App隨時監控板栗成長過程,當年便能收到10斤以上的鮮板栗。
寧商協作幫銷、電商平臺促銷、品牌創建營銷……隨著消費扶貧模式的多樣化,一袋袋板栗、一筐筐木耳飛出秦嶺“深閨”,讓更多的困難群眾過上了好日子。據了解,2017年以來,南京共幫助商洛銷售特色農產品1.05億元,帶動近萬貧困人口增收。
知識賦能 興教育促就業
9月開學季后,沉寂已久的寧洛幼兒園重新迎來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所坐落在商洛市洛南縣的幼兒園也是寧商共建的成果——它由洛南縣政府出資、南京市江寧區政府援建。建設伊始,就有很多家長前來咨詢。2018年首次招生,360個名額瞬間滿員。
扶貧先扶智,扶智需強師。“近幾年每年暑假,南京市教育局都會組織相關學科名師專家成立送培團,赴商洛市和下屬縣區多個培訓點,開展專題講座。”南京市教育局局長孫百軍告訴記者,2017年以來,南京名師專家累計培訓商洛教師16000多人。
南京的名師專家走進商洛,商洛的教師和管理人員也奔赴南京進行跟崗培訓。通過跟崗、聽課、觀摩、研討等方式,共享先進的教育理念、方法,提高管理和教學水平。
3年來,南京市全市教育系統累計接收商洛校長、教師739人次,行政干部381人次來寧培訓。為了幫助商洛能夠快速提升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南京市每年還選派多名骨干教師奔赴商洛做好支教工作,與當地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帶動學校整體提升教學水平與人員管理能力。
“江蘇的教育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江蘇教育教學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對我們商洛來說是最大的財富!”商洛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感嘆。
一手興教育,一手促就業。在就業幫扶領域,兩地攜手搭建就業信息服務平臺,舉辦現場、線上專題招聘會200多場次,大力開展送政策、送崗位、送服務活動,為數萬名商洛勞動力提供就業洽談機會,極大地激發了貧困勞動力的就業積極性。
此外,南京市還積極采取“訂單式”技能培訓和“定向式”勞務輸出,把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貧困群眾最直接、最有效、最穩定的增收主渠道。通過推行惠稅免稅政策,強化穩崗補貼、交通補貼等政策支持,多渠道引導商洛人到南京就業創業。
近年來,商洛人在南京不僅從事餐飲業,還涉足房地產、建材、農產品營銷、醫藥等行業。2019年3月,南京市出臺積分落戶新政,一大批在南京創業的商洛農民變成了南京都市人,僅丹鳳縣在南京落戶的就有400多戶1000余人。
據悉,圍繞協作項目基地、社區工廠,南京開展貧困人口技能培訓,幫助商洛解決就地就近就業8533人;依托精準對接東部地區用工需求,已幫助商洛貧困勞動力向江蘇轉移就業3251人次。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雙方協作新的起步。2020年8月29日,一場備受雙方重視的云端會議——深化南京—商洛扶貧協作產業發展推進大會拉開帷幕,兩地再次共商寧商扶貧協作產業發展大計。沉甸甸的產業項目合作,將進一步鞏固寧商扶貧協作成果,為商洛脫貧攻堅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13日 05版)
[ 責編:孫宗鶴 ]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