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20-10-14 10:50:10
“中國脫貧攻堅的成功實踐不僅為世界提供了重要經驗,也為各國政黨致力于消除貧困提供了信心。”9月22日,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和中共貴州省委共同舉辦的“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貴州的實踐”專題宣介會在貴陽舉行,來自拉美16個國家、70多個政黨和政黨組織的200多名領導人通過網絡視頻連線參會,部分拉美國家駐華使節現場與會,大家對貴州脫貧攻堅的實踐印象深刻。
位于中國西南腹地的貴州,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為堅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貴州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集中力量、集中資源攻堅貧困堡壘。自黨的十八大到2019年,貴州貧困人口由923萬人減少到30.8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6.8%下降到0.85%。目前剩余貧困人口基本達到脫貧標準,未脫貧縣基本達到脫貧條件。
從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轉為減貧人數最多,貴州人民即將告別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在這種千年未有之變之際,貴州聚焦重點,以堅決打贏的狀態書寫著脫貧攻堅的貴州答卷!
搬出大山
告別苦日子,融入新生活
一瓶洗發露,一桶菜籽油,外加一袋大米要多少錢?在貴州赫章縣金銀山社區,只要積分夠,不需再花一分錢。
下午4點多,家住金銀山社區的付紅,在等候孩子放學的間隙,順道前往旁邊的積分超市,用110個積分買了些生活用品,“自打社區實行積分制管理,買日用品都沒咋花錢,得繼續努力掙積分!”
2018年9月,付紅一家從山溝溝里搬了出來,住進了赫章縣金銀山社區的新樓房,“搬遷前住的是茅草房,睡的是用木板拼的床,種的是兩畝石旮旯地……”
“垃圾要么亂扔,要么干脆堆在門口;鄰里之間也有矛盾,新社區有些亂糟糟的。”剛搬過來時,付紅對眼前的新環境并沒多少歸屬感,更談不上融入,“大伙兒自由自在慣了,行為缺乏約束,社區顯得有些散。”
為促進彼此身份認同,幫助搬遷群眾盡快融入新生活,社區很快想出新招,實行積分制管理。“堅持黨建引領,建起積分管理體系,輔以具體的獎懲標準。”金銀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金剛介紹,在社區建立積分超市,通過積分兌換獎勵的正向激勵,改變陋習,促進社區治理。
“大伙兒的積極性起來了,逐漸把社區當成了自己的家,現在這兒的綠化帶、墻角都干干凈凈。”
位于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的城南社區,也是一處移民安置點。由于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社區通過修建文化廣場、成立演出隊伍等方式,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豐富搬遷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根據山多地少的具體實際,貴州易地扶貧搬遷以城鎮化安置為主,截至2019年底,全面完成188萬人易地搬遷,其中涉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4萬多人,已建成配套學校669所,醫療衛生項目440個,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如今,貴州正圍繞公共服務、文化服務、就業等五個體系,全力做好后續幫扶。
發展產業
農技促增收,幫扶舉措多
“一畝蘿卜得保證3包有機肥,1包復合肥”“打窩窩、挖溝溝,行距和深淺得統一起來”“這塊需要拉線,快,趕緊重新改!”近期,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雙龍鎮標準化蔬菜基地,總能看到張萬萍忙碌的身影。
在脫貧攻堅沖刺階段,貴州大學蔬菜團隊團長、貴州省科技特派員張萬萍帶領團隊,進駐掛牌督戰縣威寧,開展科技扶貧,為當地發展產業提供技術支撐。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當前貴州正在發展高附加值的山地特色農業產業,這對農業技術服務的要求很高。”張萬萍表示,“科技特派員本就肩負讓技術落地、加快技術轉化的重任,可以此推動貴州農村產業革命向縱深發展。”
雙龍鎮標準化蔬菜基地規劃面積1.1萬畝,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覆蓋貧困戶232戶1096人,發展綠色有機蔬菜。
“我們流轉了土地,來基地學著種蔬菜,僅工錢一天就有100塊。”當地貧困戶朱啟富介紹,每年還有土地流轉費、年底分紅等,比之前單打獨斗好得不止一星半點。
而位于雷山縣丹江鎮的貧困村腳猛村,因地制宜,發展起了葡萄種植產業。“這兩年,多虧了貴州農業銀行雷山縣支行的精準幫扶及資金支持,村子的葡萄產業才做得有聲有色。”村黨支部書記文錫紅坦言,為了讓葡萄走出大山,賣上好價錢,農行又協助解決長途冷鏈運輸難題,“今年種植戶都把心放到了肚子里,增收的后勁可足了!”
“十三五”以來,貴州通過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發展12個特色農業優勢產業,讓農民融入產業鏈、價值鏈,一改過去農業“小、散、弱”的窘境。僅2019年,全省通過產業帶動了111.88萬貧困人口實現增收。
穩定就業
戶戶有活干,摘帽不發愁
今年春節過后,受疫情影響,張洪成外出務工的日期推遲。
他老家在望謨縣樂旺鎮坡頭村,地處麻山腹地,石漠化嚴重,是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掛牌督戰村。由于山高坡陡,地少貧瘠,外出務工收入占村民收入的大頭。
“2月上旬,駐村干部和網格員就開始挨家挨戶串,登記外出打工情況。”常年外出打工的張洪成和妻子立刻報了名,“說是縣里會幫忙聯系用工單位,并統一派車送過去。”
沒出幾天,張洪成兩口子就坐上包車,成為當地第一批有組織輸出的返崗農民工。兩天后,他們順利抵達對口幫扶望謨縣的浙江余姚市,實現就業。
“公司包吃住,每個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因為保持了6個月的穩崗就業,張洪成兩口子上個月還領到當地發放的每人1萬元的穩崗補貼,“工作穩定,兩個人一起拼,不但能脫貧,日子還能越過越好!”
經過層層督戰和全方位排查走訪,今年望謨縣5個掛牌督戰村的5083名勞動力中,有4647人實現穩定就業,就業率達91.42%;其中貧困戶穩定就業率達到96.78%。
在外漂了20多年的貧困戶周祖清,在老家貴陽市開陽縣找到了工作,“離家大半輩子,有些漂乏了,還是在家門口工作的好。”
為做好“六穩”、落實“六保”工作,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主動向政府部門獲取勞務信息,優先錄用本地農民工到低技術含量崗位,周祖清就是這樣受益的。
“一天有200多塊,收入穩定還能照顧家里老人。”周祖清說。今年以來,該公司已幫助2.95萬名農民工就業,其中不少是貧困勞動力。
貴州采取外輸內拓、援企穩崗等措施,牢牢抓住就業這個保民生、助脫貧的“牛鼻子”。截至今年9月,全省共解決323.8萬名貧困勞動力就業,其中省外務工的有148.45萬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