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10-16 16:05:10
新華社南京10月16日電 題:基建扶貧為滇西山村鋪就小康路
新華社記者陳席元
正值松子采收期,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紅土坡鎮依黑么村,路旁的松球堆了一米多高,67歲彝族脫貧戶胡永生這幾天忙著用機器給自家的松球脫粒。
依黑么村黨總支書記段從富介紹,胡永生家有65畝華山松林,今年松子產量高,估計能有1500公斤,“按市價每公斤40元算,單松子一項,他家今年就可以有6萬元的收入。”
產業搞得風風火火,得益于村子通上了水泥路。“過去村里大都是砂土路,騾子是村民主要的交通工具,晴天一身灰,雨天滿腳泥,有些地方只能貼著懸崖走,摩托車都難以通過。”紅土坡鎮鎮長董學瑞說,由于外面的商販、農資進不來,土產品銷不出去,賣不了好價錢,村民也沒有嘗試新品種、擴大種植面積的積極性。
2013年,作為教育部直屬高校,東南大學定點幫扶南華縣,依黑么村成為東大聯系點。要想富先修路,2016年7月,東南大學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的3名專家和4名研究生帶著測繪儀器從南京出發,來到了近2400公里外的依黑么村實地考察。
“交通確實閉塞。”研究院院長丁建明回憶,“我們從縣城到村,80多公里的路開了3個多小時。”
研究院黨支部書記趙蓉龍仍記得依黑么村村委會的海拔標高是2478米:“太陽曬一會兒就很熱,進了屋又很冷,雖然是7月,大家都穿上了薄棉襖;這里紫外線也很強,沒幾天人就曬脫一層皮。”
“依黑么村地廣人稀,村民散居在山坡、山坳,有些地方很陡。”東大高級工程師付鵬飛說,“所以我們在設計上考慮,首先要讓路網覆蓋所有居民點,其次要盡量沿山體布線,減小道路坡度,方便居民出行。”
一周時間里,東大團隊運用無人機航拍、現場踏勘等手段,測繪了全村的地形特征,不久就拿出了設計圖。2017年和2018年,東大連續2輪投資共400萬元,全額資助依黑么村新修、升級4條道路,總長近12公里,2019年又幫助該村修了小水庫,讓村民喝上了放心水。
路通了,運輸成本低了,產品附加值高了,村民增收了,買車的人也多了。“這幾年,有的家庭買了第二輛摩托車,有的買了農用車,還有的買了小轎車。”段從富說,如今,通過發展松子、野生菌等產業,依黑么村人均年收入已達1.2萬元,胡永生家的人均年收入相比2017年增加了七成,“東大幫我們修的是致富路、小康路。”
“依黑么村的精神面貌也有很大提升。”董學瑞說,“以前走在砂土路上,一會兒衣服就臟了,大家都不愿意穿新衣服。現在有了整潔的水泥路,村民們明顯喜歡穿鮮艷亮麗的新衣服。”
依黑么村的變化是東大在南華縣著力基建扶貧的縮影。據南華縣縣長何文明介紹,2013年以來,東大除支醫、支教外,累計投入各類幫扶資金6000多萬元,其中上千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修建農村公路12.69公里,受益群眾418戶1823人,修繕了多座小水庫,不僅解決了2125戶9429人的飲水安全問題,還滿足了2390畝農田的灌溉需求,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了百余個就業崗位。
2019年4月,南華縣正式“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胡永生家也早已于2017年脫貧,住進了125平方米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脫貧不脫鉤,我們還將繼續發揮學科優勢,深化校地合作,為南華高標準脫貧、邁向全面小康作出‘東大貢獻’。”東南大學黨委書記左惟說。(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