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0-10-25 08:10:10
用互聯網思維應對“銀色挑戰”
上海市閔行區顓橋鎮田園公園,市民在參觀30多對金婚夫婦的金婚紀念照。新華社發
2020年6月2日,在石家莊橋西區振頭街道普愛嵌入式照護中心,照護人員在幫助老人做康復訓練。新華社發
【聊健康】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今年的10月25日是重陽節,值此之際,除了問候長輩、表達孝道,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美德之外,也要直面老齡化社會帶來的諸多問題。
當前,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銀發族”的陣容越來越龐大。與先期進入人口老齡化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超前于經濟社會發展,且老齡化問題與轉型發展中的問題相互交織疊加,因而,我國面臨的“銀色挑戰”更大,應對的任務更重。
1、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康是最核心的問題
我國的“銀發族”有多龐大?截至2019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2.54億,占總人口的18.4%。
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健康是最核心的問題。近年來,我國老年人健康狀況雖有所改善,但仍不容樂觀。據統計,超過1.8億老年人合并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伴隨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老年人的健康服務需求將日益增加,對經濟社會發展形成嚴峻挑戰。
在眾多老年常見病中,阿爾茨海默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負擔尤為沉重。在現有醫療條件下,一旦走入阿爾茨海默病的世界,就意味著被牢牢套住。患者逐漸喪失的記憶,日益怪誕的行為,不可理喻的脾氣,都在消磨著家人的體力、耐心、金錢甚至親情。也正是因為這樣,有人形象地將阿爾茨海默病稱為“全家人的慢性病”。
據了解,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數量不僅位居世界第一,增速也是全球最快的國家之一。截至2018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占全國總人口的17.9%,未來,65歲及以上人口將成為增長最快的年齡組。而65歲以后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高峰期,該病是老年期癡呆最常見的類型,是大腦認知功能受損的疾病狀態,患病風險與年齡高度相關,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
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二級巡視員、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宣傳組組長盧春山在剛剛過去的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去年6月,國務院啟動實施《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就是其中15個重大專項行動之一。開展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具有重要意義,這個專項行動不僅對個人和社會提出了具體要求,并且對政府提出了多達12項要求,其中要求到2030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癡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老年群體的健康關系到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司二級巡視員齊新杰也表示,推進健康老齡化是健康中國的重要任務,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久之計。她表示,要深入推進健康中國老年健康促進行動要求,增強全社會的老年期癡呆預防意識,提高預防與干預能力。
2、在眾多疾病中,阿爾茨海默病的危害長期被低估
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發布的報告指出,2018年全球老年癡呆患者約為5000多萬,平均每3秒就有一位老人被診斷為老年癡呆。2017年全國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癡呆患病率為5.56%,據此推算,全國有近千萬老年人患老年期癡呆,預計到2050年,我國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將超過4000萬人。龐大的患病人群對醫療衛生服務和長期照護服務的需求日趨強烈,對老年健康事業的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
“在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有三個低,即認知程度低、就診率低、接受治療的比例更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也常常被社會遺忘、忽視、誤解。”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孫永安指出,其實,阿爾茨海默病是可以預防的,但很多人由于不知道、不了解,耽誤了早診早治的時機。同時,阿爾茨海默病常常被叫成老年癡呆,名稱帶來的病恥感,也讓不少患者和家屬排斥就醫、不愿談起該病。
與此同時,在眾多疾病當中,阿爾茨海默病的危害被長期低估。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張楠介紹說,阿爾茨海默病除了會“偷走”人們的記憶,還會使患者出現運動障礙,生活自理能力逐漸下降,嚴重者還會出現行為異常,需要專人24小時照料。
此外,快速增長的老齡人口和沉重的照護負擔,是當下社會不得不面對的緊迫問題。2018年4月,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賈建平及其團隊發表的《阿爾茨海默病在中國以及世界范圍內疾病負擔的重新評估》顯示,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平均每人每年要花費 13萬元,其中超過67%是交通住宿費、家庭日常護理費等非直接醫療費用。
3、以家庭為主的養老模式,使照護者承受巨大壓力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由于受傳統“孝道”等觀念影響,目前我國多以家庭式養老為主。然而許多人會發現,他們難以平衡工作和照顧父母的要求,也難以找到合適的護理人員。《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報告》中也指出,以家庭為主的養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國內阿爾茨海默病的嚴重性,而家庭照護者疲于24小時不間斷看護,身心長期承受巨大壓力,社會支持資源短缺,標準化、規范化的臨床診療和人性化的照護康復需求遠遠未被滿足。
此前發布的國內首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狀況調研報告》顯示,照護能力不足、照護資源匱乏、治療服務單一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面臨的三大困境。據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主任委員解恒革介紹,5%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認為,老人記憶下降是自然衰老過程,沒有必要治療而延遲就診。還有50%延遲就診與無助/無力感有關,比如家人的時間精力所限,就診不方便,缺乏支付能力,顧及其他疾病的治療,不知道該去哪里診治等。而當需要談起患者面臨的困擾與壓力時,60%的家庭不會主動談起患者的病情,其中有八成的家庭認為,即使談起,最多就是得到一些安慰,并不會改變什么,這也反映出阿爾茨海默病照護資源與服務能力的顯著匱乏。
調研數據顯示,65.43%照護者看不到治療希望,感到心理壓力大;68.69%照護者健康受到影響;78.39%的照護者表示社交生活常受到影響,可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健康情況亟須關注。
“居家照護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是一件苦差事,連續幾年做下來,身心疲憊,還不能奢望患者會有些許好轉。”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委員蔣建春長期照護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母親,對此深有感觸。蔣建春告訴記者,之前完全沒有護理知識的患者家屬,一下子轉型成為照護者,在照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棘手問題,特別需要專業醫護人士的指導和幫助。然而,在醫療資源有限的當下,醫生只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患者的治療上,對于照顧患者的家屬卻無暇顧及。
解放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王小寧也曾談及,母親患老年癡呆多年,一直是父親在照料。父親無基礎病,不承想卻走在了母親的前面。患者活著,照顧患者的家人卻離世,這種情況讓人遺憾。后來王小寧查閱了大量文獻發現,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國外就開始關注患者疾病對親屬照護者的身心都會造成巨大負面影響,甚至導致比患者更嚴重的臨床狀況。由于配偶影響最大,所以被稱為“配偶綜合征”。在我國,這是一個長期被忽略的領域,需要引起重視。
4、借力互聯網工具與信息化思維,賦能老年健康促進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探索老年癡呆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標志著我國首部國家層面的老年癡呆防治計劃正式出臺,為全面提升癡呆防治水平、統一協調癡呆防治力量、夯實癡呆防治能力、明確現階段癡呆防治任務的工作目標提供了指導。”解恒革表示,目前,要解決癡呆老人的醫療保健問題,需要國家、各行各業、社會和家庭舉共同之力以克之。
解恒革認為,醫療衛生行業作為癡呆防治的主體,不能僅僅依靠神經科、精神科、老年科,還要依靠多學科的積極參與;不能僅僅依靠綜合醫院的醫護人員,還要依靠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人員的共同參與;不能僅僅依靠臨床醫護人員,即使全國近400萬的醫生、400多萬的護士全部參與癡呆防治也不夠,還要依靠康養護理機構的所有從業人員的共同參與;不能僅僅依靠醫療衛生行業,通信、電子、互聯網等對癡呆老人的遠程支持、防走失等方面已經并會繼續發揮著無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主任醫師徐俊日前也表示,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可以實現全流程管理認知疾病患者,用互聯網助力老年健康。
此外,目前國家積極鼓勵和支持科研機構與高新技術企業深度合作,充分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大型隊列研究,研究判定與預測老年健康的指標、標準與方法,研發可穿戴老年人健康支持技術和設備。盧春山提出,從老年健康促進工作來說,也要充分借力互聯網工具與信息化思維,讓信息技術強力賦能老年健康促進。比如,從健康科普的角度,可以將各種各類的新媒體平臺發展成為老年健康宣傳的陣地,通過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和渠道,讓靠譜的專家和靠譜的知識更可及。再比如,可以通過日新月異的互聯網健康咨詢和健康管理工具,更高效、更科學地實現重點疾病的早期預防和早期控制。
(本報記者 田雅婷)
【編輯:房家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