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2020-11-08 17:04:11
【扶貧藝話】
作者:陳炯(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設計系主任)
少數民族地區,既傳承了極其豐富的民族文化藝術,又擁有豐沛的農業資源和傳統手工業技藝,如果用文創等現代化的藝術手段把兩者進行關聯,則可以成為地區脫貧的抓手,甚至是當地長期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抓手。這種有機關聯產生的結果就是“農創產品”。“農創產品”充分挖掘文化價值、民族價值并將其轉化為創意資本,不僅提升了農業產品的競爭力,同時也賦予民族文化新的活力。
紙茶
創意,營造農產品“高光時刻”
2020年8月9日,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讀懂中國”項目組奔赴云南省怒江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此行目的是以藝術精準扶貧、民族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為主旨,探索藝術扶貧攻堅、設計振興鄉村的實施路徑,并試圖總結出一套可廣泛推廣實施應用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蘭坪模式”。
蘭坪縣地處“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腹地,是連接金沙江對內開放合作經濟帶和瀾滄江開發開放經濟帶的重要通道,下轄4鄉4鎮,總人口21.8萬人,面積4372.14平方公里。這里有白族、普米族、怒族、彝族等14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4.9%。蘭坪縣是集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高寒山區、“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四位一體”的民族自治縣,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馬尾繡與銀飾品
我們為蘭坪縣的青花椒、燕麥米、白蕓豆、滄江地紅軟米等特色農產品設計了系列包裝,把農產品和文創有機地結合起來,打造“農創產品”。產品著力突出地域特色、天然有機的甄選品質,以及蘭坪縣田園牧歌的品牌形象,將其外化于包裝上,突出當地自然資源的旅游價值。青花椒、燕麥米、白蕓豆三款產品的包裝,整體以寫實植物插畫風格描繪產品成熟未加工時的形象,使靜態圖像與真實產品銜接起來,展現產品生長時的高光時刻,配以手寫體文字,增加“古法手作”的淳樸感,襯托蘭坪縣純樸恬靜的物產風光。紅軟米外盒設計同樣以突出產品產地特色、優秀品質為理念,選取稻米自然生長的自然梯田肌理,融合版畫元素特點,選取當地“土地紅”為主圖形主色,營造真實古樸的蘭坪形象。
“農創產品”不是簡單的“農產品+文創”,它與其他產品的不同之處在于其特色性和創意性。因此,“農創產品”在設計上需考量到民族文化本身所蘊含的文化意義,這樣產品才能具有文化的承載性。少數民族文化自身蘊含著歷史精魂、民族思維、文化基因等,其文化內涵正是當下全球同質化時期所缺少的,而“農創產品”恰好可以作為民族文化現代發展的“出口”,成為民族文化現代化傳承與發展的途徑。
設計,連接“山里”與“山外”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近100位空間設計、視覺傳達、新媒體等專業的師生曾經進入貴州丹寨縣,到訪了七八個村子,發現不同的村子有不同的文化和手工藝特點,蠟染、苗繡、苗銀、馬尾繡、竹籠等傳統手藝各具特色。
蠟染書簽
藝術介入在蠟染手工藝上具體的體現是制作文創產品,產品的定位除了具有藝術品的價值,還應兼具商品的價值。能有品牌的影響,又能為當地帶來經濟來源,一舉多得。像我們為手工藝者設計的蠟染魚形燈,圖案紋樣都是從當地民族服飾中提取而來的,再用現代的表現形式進行展現,讓人眼前一亮。同時,我們把設計的“農創產品”通過展覽的形式進行表達以及對外宣傳。在展陳的形式上,引導觀眾去領悟和定義一種中國式的生活方式,一種曠達淡泊的詩性精神。將神秘的文化用更詩意的方式表達,從而使之轉化為適合當代的情趣。
綜觀貴州丹寨縣,其擁有石橋古法造紙技藝、苗族錦雞舞、苗族賈理等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還有17項省級、130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5個文化藝術之鄉。雖然其有大量的傳統文化,但是苗族的年輕人已大多走出山村,不再關心家鄉非遺文化的發展,很多人對丹寨的非遺文化價值與意義已經有了疏離。
燕麥米包裝設計圖
事實上,貴州有一個項目叫“黔貨出山”,其中包括一些非遺作品市場化。但是,目前看來,這些非遺“出山”的效果并不是特別理想,很難進行市場轉化。因為山外的人對于大山深處的少數民族文化并不十分了解,更談不上熟悉,于是比較難以形成大規模的購買力。所以,要把藝術與設計的手段作為一種橋梁進行轉化,比如說在使用的功能、形態上,在色彩的搭配上都要再做一些調整,讓產品既能體現民族特色又能與我們現代的生活有所聯系。只要傳統手藝還在,通過現代化的設計手段可以轉化成“山外”的人能夠在生活中用得上,或者樂于接受的一種形式存在,這樣就可以形成傳統技藝、傳統文化的市場表現。
貴州丹寨石橋的古法造紙由來已久非常有名,我們就此研發出一款可沖泡的“紙茶”。用造紙的工藝制作的這款茶葉,包裝上進行了獨特的設計并獲得專利。這就是一種新的形態,既是工藝品,也是具有功能性的商品。利用當地的手作、工藝和原料研發的“農創產品”。
藝術,賦予農創產品氣質
一款好的“農創產品”設計除了要蘊含一定的文化內涵,更為重要的是要有其自身的“氣質”所在,這種“氣質”可以是有寓意的、有趣味的、有寄托性的,等等。一旦其自身的氣質性突出,那這款“農創產品”就不僅僅只是一個產品,而是附帶了很多的其他價值。把文化意境承載到物質產品中,讓用戶借此看到意象而感知其要傳達的訊息,進而拉近與產品之間的距離。
青花椒包裝設計圖
傳統手工藝的創化,一方面應滿足特定人群對于傳統手工藝的懷念、對傳統文化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應處理好當代審美和時代造型的有機融合。創化的過程是對傳統手工藝的時代性解讀,是對其生態系統的修正與完善。消費主義時代背景下,傳統手工藝需以創化的理念和方法,創造出既滿足當今生活功能需求,又符合時代審美觀的工藝產品,使傳統手工藝以嶄新且合理的姿態再次進入社會生活,以此觸發出其復興的內生動力。
激發農民內生動力,“農創產品”把農民看作是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主體。所以,不僅要大力扶持農戶和農民合作社,讓農民群眾自己干、自己闖;還要引導創意產業更加緊密地與三農利益聯結,讓農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農創產品”反映了農業的三產融合,即,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市場服務業深度融合,延長和完善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價值鏈,通過產業間的相互補益和全面開發來釋放系統性效益,最終促進農業、農村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08日 11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