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11-15 08:41:11
新華社蘭州11月15日電 題:鄉村換新貌 百姓笑開顏——甘肅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見聞
新華社記者王銘禹
平整的巷道、別致的景觀、敞亮的院落……記者近日在甘肅省農村采訪時看到,房前屋后栽紅植綠,村民用上了水廁、電暖炕,生活習慣大變樣,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位于河西走廊的張掖市是我國重要的玉米制種基地,每年玉米收獲后遺留的大量秸稈和廢舊地膜常讓村民頭疼。在臨澤縣倪家營鎮下營村,過去后院養牲畜,秸稈隨意堆,一到下雨天,巷道里臟水遍地。55歲的村民葛新說:“火災隱患很大,一不留神就‘火燒連營’,村民們吃了不少虧。”
2015年起,甘肅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多部門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試點推行全域無垃圾,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納入縣區一把手考核內容及網格化管理體系,打造全域旅游無垃圾示范區。同時,選擇適宜發展鄉村旅游的自然村作為旅游專業村,按照A級景區標準打造。干部進村入戶、分片包干,自治州農村環境衛生明顯改善。
甘肅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李蘭宏介紹,甘肅財政有限,開展全域無垃圾治理,關鍵是制度創新和長效機制的建設。過去農村保潔“各掃門前雪”,效果有限。而將城市環衛的成熟運作模式延伸到鄉村,保潔力量集中管理,解決了農村環衛設施落后、保潔力量有限、管理松散的弊端。“有的縣區通過購買社會服務,大大提高了保潔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率。”李蘭宏說。
甘肅通過省、市、縣三級統籌資金,在農村建成垃圾分類集中點,鄉鎮建成垃圾轉運站,采用一體化處理模式,形成了“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縣處理”的閉環。農村一些背街小巷,都定期有保潔員清理。各地涌現了巾幗家美積分超市、衛生評比“紅黑榜”等獎罰機制,保護環境逐漸成為村規民約。
村民葛新主動報名參加庭院改造,政府配套4000元,自籌1.6萬元,一家人用了多年的火炕、旱廁、灶臺改成了電暖炕、水廁、節能灶。沒條件安裝水廁的地方,村里安裝了三格式廁所。“跟城里沒啥兩樣。”葛新笑著說。
在甘南州碌曲縣西倉鄉貢去乎村,村民宮保扎西體會最深的是人畜分離和廁所、淋浴的使用,這讓他感到自己真正融入了現代生活。
環境衛生帶來實實在在收益,讓人們更加珍惜環境。這幾年,甘南環境美了,家里靚了,游客紛至沓來。生活方式的改變推動了生產方式的升級,甘南群眾由過去“脫貧靠放牧”,變為現在的“旅游奔小康”。
在河西的張掖、武威等地,不少農村還充分挖掘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將環境衛生治理和鄉村文化旅游結合起來,打造了鄉村驛站、酒坊、醋坊、茶肆等觀光體驗點,很多農戶搖身一變,吃上了旅游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