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0-12-01 22:58:12
新華社長沙12月1日電 題:相同的“煙囪守望” 不同的“歲月人生”——昔日全國“十大污染城市”湖南株洲的綠色“蝶變”
新華社記者蘇曉洲、白田田
愛好攝影的張湘東,拍攝了30年煙囪,濃密青絲變成了一頭白發。在湖南省株洲市清水塘出生和工作的他,記錄下了這里的繁華與污染、轉型與蝶變。
位于湖南中部、湘江之濱的株洲市是一個典型的老工業基地,特別是清水塘地區聚集了一批響當當的工業企業。20世紀50年代末,當時的株洲冶煉廠樹起一座133米高的煙囪,當時號稱“亞洲第一煙囪”。這根煙囪和株洲市密密麻麻的煙囪一起,主宰了城市的“天際線”。
“小時候,煙囪就是城市的榮耀。”張湘東回憶說,立起一根煙囪,就是辦起一家工廠,人們要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慶祝。煙囪越密、冒煙越多,代表一個企業、一個地方越紅火。在他的鏡頭里,“亞洲第一煙囪”是株洲的地標,如同今天的網紅景點。
煙囪里冒出的滾滾濃煙,造就了早期的工業文明,卻也嚴重污染環境。到21世紀初,有煙囪500多根的株洲城區,酸雨頻率高達79%,一度戴上了“全國十大空氣污染城市”的“黑帽子”。彼時,清水塘地區連晴天都是灰蒙蒙的,空氣的味道是酸溜溜的,渠水黃綠斑駁,土壤不時變成鐵銹紅、礦渣黑、尾砂黃……
“亞洲第一煙囪”所在地,是株冶鋅焙燒分廠。陳澤閩在煙囪底下工作了20年,“上班白口罩、下班黑口罩”是很長一段時間的工作寫照。
那個年代,張湘東拿著膠片相機拍攝廠區全景,煙囪之上全是滾滾濃煙。有時為了照片好看,他會在暗房里小心翼翼地將底片里的煙霧涂抹掉。
然而,影像可以修改,要消除現實中的污染,卻非一日之功。
2014年,清水塘老工業區被正式確定為全國21個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之一。關停、搬遷、職工安置、新城規劃……用當地干部的話說,每一項工作都伴隨著“強烈陣痛”。
2018年的一個冬日,大雪紛飛,株冶最后一座運行中的基夫塞特冶煉爐熄火。這標志著清水塘老工業區261家企業全部關停。
正是在2018年,“90后”徐崢從海外留學歸來。清水塘是他從小生活的地方,爺爺、外公、外婆、父親、母親、舅舅等一大家子都在株冶上班。
看著正在搬遷的工廠,看著老廠區那根不再“吞云吐霧”的煙囪,徐崢突然意識到:從小習慣了的滾滾煙塵,已經與舊的生活方式隨風而去。現在的他將以新的姿態,去守護祖輩、父輩留下的“基業”。
徐崢入職清水塘投資集團,成為企劃經營部的一名工作人員。他和同事們走遍清水塘的每一個角落,將各種殘留的工業設備登記造冊、拍照備案。不久的將來,這些工業設備或會成為文化展品或室外雕塑。
張湘東原來工作的一家大化工廠也關停了,他拿起數碼相機,開始“搶救性”拍攝清水塘地區200多家企業。
在他的鏡頭里,那些所剩無幾、曾經總是籠罩著煙塵的根根煙囪,越來越多的時候映襯在藍天白云下,不用再通過“修圖”來美化。
今年11月,株洲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超過300天,提前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藍天300天”目標。這座原來“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在變得“綠油油、水靈靈”之后,已經成功棲身國家級“文明城市”“衛生城市”“森林城市”和“綠水青山典范城市”。
在清水塘,約1000畝廠區被規劃為文創商貿區,包括“亞洲第一煙囪”在內的眾多工業遺跡有望得以保留。老廠房將被改造成科技樂園、電競館等文旅場所,煙囪則變身為燈光秀的載體。
清水塘投資集團企劃經營部部長楊龍介紹說,“亞洲第一煙囪”周邊15平方公里的清水塘地區,還將布局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無污染”新產業。
煙囪下的人們,都在開啟全新的歲月人生——
“60后”張湘東暢想著利用舊廠房建一座“老工業圖文館”,將老照片掛在斑駁的墻面,述說城市的工業發展歷史;
“70后”陳澤閩和同事們完成了株冶老廠區的移交,正全力投入湖南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株冶新廠區建設,那里正升級為世界先進水平的“綠色冶煉示范基地”;
“90后”徐崢則堅守清水塘產業新城,見證這里的轉型發展,他會不時跟年屆八十的外公、外婆聊聊清水塘的新鮮事。
當城市不再向“納稅大戶”妥協,位于社會生活神經末梢的張湘東、陳澤閩、徐崢,切身感受到綠色“蝶變”帶來的舒適與愜意。在株洲這座城市,關于煙囪的人和事,未完待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