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2020-12-05 20:12:12
走進山東省煙臺市龍口市黃山館鎮,路邊樹林、花海、人文景觀連成一片,遠眺經濟作物區、飼料種植區一望無際,漫步村路,綠樹彩花、一塵不染,構筑了一幅優美的鄉村畫卷,吸引著游客紛至沓來,今年“十一”期間接待游客10萬余人。近日,黃山館鎮成功入列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成為煙臺市本屆唯一獲此殊榮的鄉鎮。
曾經,黃山館鎮各村也存在著臟亂差的問題,該鎮積極發揮黨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引領作用,通過實施鎮村黨建引領振興責任制,強化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加大農村黨員的培訓力度和年輕黨員的發展力度,充分發揮黨員在鄉村振興中的示范帶動作用,將基層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工作有機融合,把“最大政績”與發展實績統一起來。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鎮級領導干部靠前指揮,村級“兩委”干部主動牽頭,812名村級黨員每人劃分一塊“責任田”,51名機關黨員干部每周到1個村集中整治,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實現了從站著看,到跟著干,再到自覺干、帶頭干的靚麗嬗變,營造出人人參與、家家受益的良好局面。
黃山館鎮黨委政府以問題為導向,帶領各村黨員干部群眾,挖掘古驛源遠、鄉韻流長的人文底蘊和山水相間、田園秀美的自然優勢,打造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方略。匯總制定了《黃山館鎮人居環境整治實施方案》,修訂了《農村工作考核辦法》。兩套方案劃清了責任田,認準了責任人,確保令行禁止、快速反應。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教育,提升百姓對美的追求和向往,使之成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斷深入的原動力。一套完備的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方略,黃山館鎮形成了鎮、村、戶三級共建、共管、共享的格局,昔日貧瘠閉塞、無人問津的偏遠小鎮逐漸蛻變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標桿、鄉村振興的樣板。
既要青山綠水又要金山銀山,黃山館鎮制定了經濟發展的方向——高效生態農業,要求落地項目必須與環境兼容。經嚴格篩選,相繼引入現代養殖業、種植業。特別是總投資6億元的格潤富德田園綜合體項目已完成投入1億元,流轉土地10000畝,存欄4000多頭西門塔爾牛,項目完工后,存欄量可達15000頭,將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西門塔爾牛繁育基地。
該項目以農牧為主導產業,發展“農業+旅游產業”“農業+循環經濟”的生態循環農業。項目成功落地,帶動了當地農業發展提檔升級,現代化的噴灌、施肥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帶動了周邊村民科學種植牧草,開發利用鹽堿地,拓展村民收入來源。
黃山館鎮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就近務工、經營農家樂等多元化渠道實現了身份轉變,增加了資產性、工資性和經營性收入。尤其是一些年老體弱的農民,通過制作剪紙、草編工藝品等特色旅游產品,極大地改善了生活條件。目前,該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萬元,9個行政村集體年均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黃山館鎮前身為古驛站,該鎮充分發掘古驛交通、古驛建筑等方面的資源,構建與館驛文化相呼應的鄉村文化。通過總體規劃設計,形成以館驛文化為依托,融匯紅色文化、農耕文化、孝德文化。保留村莊原汁原味,突出各村特點。
通過積極挖掘、雕琢村莊文化資源,精心搭配與之匹配的景觀風格,勾勒出“一村一品”的唯美藍圖:凸顯館驛文化,以黃山館鎮古驛文化為主線,利用舊時驛站專用的拴馬樁,以及遺存的碑石等老物件,以舊修舊,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鄉村美。凸顯農耕文化,以館前前徐家村、耩下劉家村古村落保護開發為重點,打造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樸生活景象。凸顯紅色文化,以辛亥革命先驅徐鏡心的故里為紐帶,講好家鄉故事,做好時代新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道路兩側印有教育意義的石刻。凸顯孝德文化,以館前于家、館前王村孝德牌匾和節孝碑為主題,傳播孝德故事,傳遞孝德能量。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秋麗 馮帆 通訊員 高巖 顏克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