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20-12-07 14:48:12
新華社客戶端濟南12月7日電(記者楊文)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記者日前在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采訪發現,近年來沂南縣大力發展鄉村產業,注重教育扶貧,并充分發揮“第一書記”作用,走上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興之路,繪就了一副脫貧攻堅美麗新畫卷。
“歸雁”注入鄉村產業新活力
一盆看似普通的多肉植物,居然能賣到數萬元?在沂南縣辛集鎮山子村喜田家庭農場,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用心照料一種名為“黑法師”的多肉,這是“歸雁”尹永玖的杰作。
沂南縣辛集鎮采取多項措施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創業。尹永玖辭去多年醫藥銷售的高薪工作,在人才政策的吸引下,憑借對多肉繁育鐘情、自己的勤勞刻苦和對土地的熱愛,決心帶領周圍老百姓共同走向脫貧致富道路。
2017年-2020年,辛集鎮累計投資210萬元,產業扶貧項目落戶山子村喜田農場,建設11個多肉植物種植棚和1棟景觀展廳,為規模化園區發展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
部分大棚通過租賃的方式由山子村租給喜田農場使用,每年村集體收取租金16萬元,幫扶193戶貧困群眾。同時園區設立多個弱勞動力崗位,優先提供給貧困戶及其近親屬,走出了一條扶貧企業與貧困戶雙贏的路子。
目前農場現已建成兩個占地五畝多的火龍果高效大棚和3座占地10畝的花卉展廳,栽植火龍果5000余株,多肉植物300余個品種、1000萬余棵。此外,農場還有草莓采摘棚、多肉植物母本繁殖棚、櫻桃園、晚秋黃梨和一座小型垂釣池。2018年喜田家庭農場成功申請2A級景區。
教育扶貧暖人心
“今天叔叔阿姨給我送來了棉被和電熱毯,還給我建造了溫馨的小屋,也給我換了新床和新的書桌,以后我也要好好學習,回報社會,幫助更多的人。”獲得捐助的一位沂南縣孫祖鎮中心小學的學生子怡高興地說。
為進一步匯聚慈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讓“希望小屋”困境兒童和“牽手關愛”留守兒童擁有更好地生活學習條件,讓他們冬天不再寒冷,近日沂南縣在孫祖鎮中心小學舉行了“希望小屋”暖冬行動。儀式上,沂南縣捐贈愛心款及《齊魯少年》報共計5萬元,為8名“希望小屋”受助兒童捐贈棉被、電熱毯,為38名“牽手關愛行動”留守兒童發放暖陽小禮包。
為保障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能夠享受到好的學習教育,蒲旺鎮安排送教上門暖心活動,明確送教家庭和送教老師的人員名單,確保“一對一精準施教”。鼓勵全體教師走進學生家中,向貧困學生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和作業情況,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教學方案。
“送教上門活動”自5月份開展以來,切實保障了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通過送知識、送溫暖的方式幫助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確保每個貧困學生靠知識擺脫貧困,真正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教育扶貧齊助力”。
山溝溝里種出“小金瓜”
臨近大雪,山東省沂南孫祖鎮村民姜偉正計劃著盤點一下今年的收獲。對這位“地瓜大王”來說,地瓜豐收,行情也好,腰包鼓了,心情好了。
好心情,并不是姜偉獨有。他所在的新鳳莊村,近兩年地瓜產業崛起,土地迎來豐收,老百姓念念不忘的是一群人——“第一書記”群體。
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第一書記”被視為沂南振興中的關鍵要素。
兩年前,臨沂市委黨校派駐新鳳莊村第一書記任波為新鳳莊村引進了煙薯25號,西瓜紅等新品種。正是這項措施,敲開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大門。
從開始的老品種地瓜擺在鬧市無人問,到現在的蜜薯長在山里有人尋,提升的不僅是銷量,還有產量與價格。老品種地瓜畝產在3500斤左右,批量收購價格在四毛錢一斤,到現在蜜薯的畝產7000斤左右,批量收購價格在一塊多錢一斤,農民收入迅速增長。
鑒于市場前景,新鳳莊村成立新鳳源農村合作社,實現了蜜薯的種植有指導,產出有分類,加工有車間,存儲有場地,銷售有渠道。在任波帶領下,新鳳莊村民針對不同品種蜜薯的特點下功夫,實現了產品深加工,深入挖掘產品價值,延伸和拓展了產業鏈條。有了特色產品,有了就業崗位,小小蜜薯變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瓜瓜”。
“第一書記給我們引進來了地瓜新品種,幫我們建了能容納100萬斤的地瓜儲藏基地,聯系了超市直供、展會銷售、直播帶貨,招引了大企業落戶發展,我們新風莊地瓜名氣越來越大。”姜偉說。
在沂南,新鳳莊村的實踐不是個例。兩年來,第一書記累計協調投入各項資金500多萬元,村集體年增收22萬余元。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4戶共205人,已全部脫貧享受政策。(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