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20-12-11 02:45:12
門頭溝區齋堂鎮白虎頭村地處京西深山區,煤礦關停后村民一直以山上的野棗樹為生,收入始終沒有起色,白虎頭科技小院的到來,讓白虎頭村迎來了蛻變。
在門頭溝區齋堂鎮白虎頭科技小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以下簡稱北京農科院)林果院駐院專家潘青華為白虎頭村引進京棗31等88個優良鮮食棗品種,改進地產劣質棗樹200畝。
在延慶區四海鎮菜食河科技小院,北京農科院生物中心駐院專家黃叢林為菜食河村研發推廣“四海高山胎菊”等菊花各類新品種30個。
……
在北京市,北京農科院建立的12個北京科技小院你追我趕,成為帶動京郊鄉村產業提級換代的科技引擎。
北京科技小院是在北京市委統戰部的統一組織和指導下,借鑒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科技小院建設模式,結合北京實際形成的一套集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示范推廣、人才培養及精準幫扶于一體的科技服務平臺。
北京農科院院長李成貴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北京市委統戰部的領導下,北京農科院北京科技小院通過引導和支持廣大科技人員開展駐地研究、示范,堅持“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和零費用”服務農戶原則,通過科研人員與當地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形式,發揮出了“科技創新與成果推廣、技術支撐與科技服務、人才培養、豐富農村生活、精準科技幫扶”等功能。
白虎頭村的蛻變記
門頭溝區齋堂鎮白虎頭村地處京西深山區,煤礦關停后村民一直以山上的野棗樹為生,收入始終沒有起色,白虎頭科技小院的到來,讓白虎頭村迎來了蛻變。
駐院專家潘青華的一堂棗樹科普課,打開了白虎頭村脫低致富的大門。
2015年,白虎頭村的金絲小棗得了一種叫棗銹病的“皮膚病”,收成受到嚴重影響。村民一籌莫展時,在清水鎮掛職的北京農科院林果院研究員潘青華來到白虎頭村講了一節棗樹課,從春天坐果期到秋天的病蟲害,講得深入淺出,詳實生動。這節棗樹課對癥下藥,幫助村民掌握了預防病蟲害的基本方法。
這堂棗樹課讓村民對果樹專家很服氣,這以后,村里人經常邀請潘青華來指導,從棗樹剪枝塑形到引種嫁接,“老把式”也心服口服。慢慢地,金絲棗的產量、品質都有所提升,村民的收入也有了些起色。
北京農科院還組織來自林果院、植物保護環境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中心、草業中心、玉米中心等8個部門的專家組成科技小院幫扶隊,他們在山上種鮮食玉米、林下培養食用菌、梯田里栽百合、路邊種觀賞草,打造了一個三季有花賞、有景看、有果采的京西美麗鄉村。
“我們組織專家編制了《白虎頭村全產業鏈農旅融合發展規劃》等規劃,為村莊發展提供科學指引;多措并舉助推產業發展,引進和示范京科甜608等優良鮮食玉米品種100畝,指導村里開展林下觀光采摘食用菌種植示范;引進百合、菊花等觀賞植物品種,打造村落景觀節點15畝。”潘青華介紹。
“短短3年,依托科技小院專家技術團隊的科技力量,白虎頭村不僅完成了自我蛻變,還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脫低致富先進村。”白虎頭村村支書宋福強說。
“軟弱渙散村”變“凝聚村”
大興區青云店鎮六村歷史上是鎮里有名的“軟弱渙散村”“白點村”,是市級掛賬的落后村,集體經濟極度薄弱單一,平原造林的402畝林地是六村僅存的發展資源。
北京農科院將科技小院帶到六村并扎根下來,由營養與資源研究所(以下簡稱營資所)副研究員左強牽頭組建了11人的專家幫扶團隊,引入適合村內林下種植的食用菌、紅薯、洋蔥、大蔥等優良品種,全程提供栽培方式、施肥、病蟲草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術指導,實現了作物增產50%,商品率提高到95%。形成了林下經濟發展的“六村模式”。
“依托營資所發揮土肥技術優勢,并會同植保所等專家,組建跨專業技術幫扶團隊,分別從林下經濟發展規劃、林地土壤有機質提升等方面開展技術服務。通過技術幫扶,引入并篩選了紅薯、洋蔥等新品種,適宜林業產業園規劃種養?!北本┺r科院營資所六村科技小院駐院專家左強說。
與此同時,營資所黨支部還與六村黨支部建立“一對一”聯絡,每年開展支部共建活動20余場,形成兩個黨支部間水乳交融的親密關系,提升了六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和行政能力。
六村村支書王立雪說,在科技小院助力下,2019年六村集體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突破,新增收入185萬元,低收入農戶增收45%以上,實現了全面“脫低摘帽”。
“四海高山胎菊”成為一張名片
延慶區四海鎮是北京市一個以花卉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的鄉鎮。
北京農科院菊花專家黃叢林牽頭在四海鎮菜食河村建立科技小院,確定了以茶菊種植為主線的發展路徑。逐步探索形成了“科研單位+專業合作社+低收入村”的科技小院運行模式。
“我們立足延慶區花卉產業發展需求,推廣茶菊、食用菊花、綠化小菊、色素萬壽菊等新品種,推廣配套栽培新技術,研發推廣‘四海高山胎菊’等菊花各類新品種30個?!秉S叢林說。
目前,科技小院帶動了四海鎮前山、菜食河村、王順溝、樓梁、黑漢嶺、南灣6個村200多戶農民種植茶菊,輻射低收入戶100余戶。
菜食河村村支書說,每年9月茶菊采摘期,低收入戶每斤可以獲得4.3元采摘收入,年人均增收1.2萬元。“四海高山胎菊”已經成為了四海地區的一張名片,茶菊產業已經成為四海鎮促進低收入戶增收的有效途徑。
12個科技小院你追我趕
就這樣,北京農科院的12個科技小院你追我趕。
順義雁戶莊小院劉華貴研究員牽頭研發與推廣應用林間草地低密度生態放養北京油雞的健康養殖方式,結合應用別墅式雞舍、益生菌發酵床等技術,實現林—草—雞生態種養結合,實現每畝林地新增經濟效益1.4萬余元,同時節約了管護勞務支出和肥料支出,實現了林地優美生態景觀。
房山東村小院劉宇研究員牽頭建立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集中試驗示范了山區林下杏鮑菇和白靈菇春秋二季種植技術、香菇免割袋保水膜出菇技術、蘑菇面食等新型食用菌加工技術,同時開發了多個特色蘑菇菜品,帶動當地農家樂從事“蘑菇宴”,實現戶均增收萬元以上,年均旅游綜合收入達200萬元。
密云黑山寺小院魏丹研究員牽頭立足密云水庫水源保護,重點解決當地農林廢棄物處理、水土流失、生活污水超標排放等問題,助力當地農業產業與鄉村旅游業的融合發展。
……
“統戰云端繪桑田,科技小院領風騷。青云做強向前蔥,白虎青華抬頭棗。黑山寺外山丹艷,菜食河邊林菊俏。浦洼村旁育菇忙,雁戶莊里貴雞鬧。襄駙馬追中國夢,朱家灣里百家安。農科八院星如火,璀璨京郊顯英豪?!鄙鷦用枥L了北京農科院科學小院牽頭專家帶領駐站專家服務特色產業,推動村域經濟發展的畫面。
李成貴特別介紹,為了加強對城市副中心農業發展的支持,根據通州區產業需求,2020年在通州區掛牌科技小院3個,其中漷縣軍屯村科技小院圍繞林下經濟發展謀劃了林下百合、林下洋蔥(胡蘿卜)、林下食用菌、林下菊花等種植,提高平原造林的綜合收益,兼顧生態和經濟效益。
于家務鄉富各莊村科技小院由北京農科院食用菌團隊牽頭,圍繞食用菌生產,開展食用菌品種篩選、食用菌制種、高效節水栽培技術推廣以及林下食用菌、林下蔬菜種植等技術推廣,著力支撐富各莊村食用菌專業村發展。
于家務鄉果村科技小院由院蔬菜團隊牽頭,采取一院兩地的模式,在果村活動中心建立專家服務窗口,定期服務并展示新品種新技術成果,在駐果村的院蔬菜中心展示示范基地開展實操培訓、技術培訓和新品種展示推廣,為果村開展芹菜育苗和全程的技術支撐,繼續推動果村芹菜專業村建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