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0-12-12 08:23:12
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對話
山西陶寺遺址和陜西石峁遺址,因其地域的相鄰性、時代的接近性,常被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近幾年兩個遺址以及與兩個遺址相關聯的遺址都不斷有考古新發現,持續引起學界和社會公眾關注。近日,在山西博物院展出的《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首次將數年考古的成果集中展示,曾經隔河相望 的“文明”第一次擺在了一處,讓觀眾可以透物見史、透物見人,找尋4000年前黃河兩岸發生的交流、碰撞、融合的故事。
講好黃河文明的故事
《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將時空范圍確定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黃河中游,以陶寺和石峁這兩個超大中心聚落為焦點。序廳處以黃河流經地形路線圖為大背景,奔騰的黃河呼之欲出,以陶寺出土的龍盤和石峁石雕獸面為代表圖標,清晰地指示出陶寺和石峁的具體地理位置,穿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就此拉開。
陶寺遺址的考古持續40余年,早、中期王族墓地出土了彩繪龍盤、陶鼓、鼉鼓、石磬、玉器等精美文物。寫有朱書文字的扁壺、最早的青銅容器、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天文觀測遺跡觀象臺、規模宏大的早期城址、中期城址……這都顯示陶寺社會已經步入文明階段。陶寺遺址很多重要的出土文物收藏在國內多家博物館,此次得到多家單位支持聚集在一起,讓觀眾一飽眼福。
陶寺并非獨立存在。臨汾下靳和芮城清涼寺出土的陶器、玉器等器物,從另一個側面豐富了觀眾對晉南地區與陶寺遺址同時代先民的生活狀態、生產技術等方面的認識。而來自長江下游大汶口文化、長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因素也在陶寺匯聚。
石峁這座總面積達400萬平方米的石城橫空出世,改變了我們對于龍山文化晚期城址的認知??脊沤沂境鲇苫食桥_、內城和外城三重結構構成的宏偉建筑,城門、墩臺、馬面、角臺等形制完備的防御體系。陶器、玉器、骨器、銅器、石雕、壁畫和纴木等大量珍貴遺物更是勾勒出中國北方史前石城文化系統的文明狀態,表明這個時期這一區域已步入早期國家的發展階段。這次展覽是石峁遺址出土文物首次大規模集中亮相。
在石峁這一超級聚落的周圍還有多個遺址拱衛。天峰坪東遺址和碧村遺址出土典型器物是對石峁文化的重要補充。蘆山峁遺址從時間和空間上都是連接陶寺和石峁的中間節點,這里出土的玉琮、石刀、板瓦等文物一目了然地呈現出彼此的聯系,使陶寺和石峁兩大文明的交流、互動順理成章,也使觀眾能夠更充分認識、了解陶寺和石峁兩大文化主體之間的關系。
呈現考古最新成果
展覽最大的亮點是選取了眾多最新的考古材料做展品。石峁遺址是21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考古新發現之一,在2012年、2019年兩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陶寺遺址的考古一直在進行,新發現也層出不窮,尤其是宮城建筑和更多銅器的發現。蘆山峁遺址入選201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山西的興縣碧村遺址、臨汾下靳遺址、芮城清涼寺墓地都是近十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重要考古發掘成果。偏關天峰坪東遺址是2020年最新考古發現。這幾處史前遺址均是文明探源中很重要的考古發現,具有很高的關注度,很多出土文物也是第一次面向公眾。
文物的展示最見匠心。土鼓、特磬等禮樂器,璧、琮、牙璧高等級玉器,非實用的彩繪陶器……陶寺遺址中反映禮制的器物被集中放到一起,在空間上形成一個陶寺禮制文化的器物群,再輔以展板,呈現出陶寺古國的“禮制初成”。同樣,石峁出土的玉器、石雕、卜骨等器物也集中在一個區域,展示石峁人“藏玉于墻”的文化特色。文物自己會講話,觀眾可以清晰感受到兩個不同文化聚落或物質文化的多源性、選擇性和精神世界的復雜性。
展覽既注重陶寺、石峁等遺址已有研究成果的展示,又關注學術熱點,尤其注重對考古學文化所反映的社會發展狀況、組織結構等方面的比較與歸納,力圖將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全面、系統地傳播給觀眾。
陶寺與石峁,作為距今4000年左右黃河流域文明的顯著標識,在交流與碰撞中,共同推進了中華文明一體化格局的形成。
劉鱗龍 崔躍忠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