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長城網
2020-12-17 17:22:12
“只需10元,就有一葷一素。”“60歲以上老年人吃飯可以打八折。”“下樓就能吃飯,一日三餐不重樣。”……近年來,不少居民小區漸漸興起了一種服務居民的社區食堂。
資料圖。來源:人民日報
梳理發現,價格實惠、用餐便利、對外開放、兼具社區社交功能等種種特征,不僅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舌尖上的美食”,還讓許多“老社區”重新煥發了活力,撐起了居民滿滿的幸福感。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今年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其中建設社區食堂成為很多小區改造清單中的“必選項”。
雖說“民以食為天”,但餐飲的學問卻不少。要建社區食堂,覆蓋哪些人群,價廉的同時能否做到物美,又如何與其他餐飲區別開?諸多細節都需要提前做好準備。
有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成立社區食堂、解決吃飯問題是居民的迫切需求,特別是許多老人不與子女一塊兒居住,隨著年齡的增長,買菜難、做飯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社區是基層治理的最末端,讓居民不出“家門”就能吃得舒心放心,應該是一件傾力辦好的民生實事。也因此,立足社區,打造便利、放心、安全的就餐場所,用公益性贏得居民的“口碑”,成為了眾多社區食堂創立的初衷。
食堂運營需要用房用人用材用料,建設難、運營難等“麻煩事”都多多少少出現過,但無論是地方政府部門,還是社區,或是開發商等市場主體,社區食堂的公益屬性都決定了其不能盲目追求經濟利益,不能用簡單的資金投資回報率去衡量。這也意味著,要實現價廉物美,做到盈虧平衡,就需要在用餐人員劃定和運營模式上挖掘潛力、增加供給,寫好共建共享大文章。
社區食堂主打的就是性價比,做的是“回頭客”生意,是一項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暖的是民心。它們在運營中的實踐也提醒著我們,要實現“微利可持續”,除了依靠外部“輸血”外,還需要引入更專業、更有效率的市場化運營力量,提升自我“造血”的能力,以好口碑贏得大市場。
菜品可不必過于考究,裝修可不必豪華,服務可不必繁瑣,但居民放心和滿意不能搞變通、打折扣。只有堅持開源節流,精準對接各類人群的需求,社區食堂這項民心工程才能大放異彩,才有實現撬動更大社區服務市場的可能。辦實辦好每一件民生實事亦如此,需要以“繡花”功夫落細落小,將“人民”二字貫穿始終。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