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20-12-22 15:26:12
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義龍新區步馬安置點,老人們正在社區廣場上休息。
盧志佳攝
12月8日,工人在廣西梧州市藤縣金雞鎮民樂村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扶貧車間內加工玩具。
何華文攝(人民視覺)
河北省順平縣為促進易地搬遷群眾增收,在安置小區附近建設扶貧農業園區。圖為12月8日,搬遷群眾在園區將剛采摘的草莓裝箱。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東環新村是當地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點,新村扶貧車間設在安置區樓下。圖為11月22日,搬遷群眾在車間生產電子元件。
李尚引攝(人民視覺)
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怎么辦?搬!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于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于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
走出大山后,新生活過得怎么樣?本報記者采訪了幾位易地扶貧搬遷戶,聽聽他們的故事。
“上學再不用翻山渡河了”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岑旁村曾被當地人稱為“送飯村”。
過去,岑旁村的孩子們都要到7公里外的富祿鄉中學讀書,路途遙遠,吃飯是個難題。村民吳明桂說,為了讓孩子們安心讀書,岑旁村的家長們每天輪流將午餐走山路挑到榕江河邊,再乘渡船過河,送到孩子們手中。“那時候,大家給孩子們準備的全是糯米和酸菜,不易變質。”
直到2008年,柳州市對三江、融水、融安三縣實施免費午餐制度,“送飯村”送飯的腳步才停了下來。不過,孩子們往返上學的路還是太遠、太難走。
終于,在10年后,吳明桂一家和村里的鄉親們從“送飯村”搬到了交通便利的侗安家園,住進了78平方米的三居室,成為易地扶貧搬遷大隊中的一員。“孩子們上學再不用天天翻山渡河了。”
多年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不只是吳明桂所在的村子。貴州黔南州惠水縣斗底鄉斗底村山環水繞,距離縣城79公里,那里的孩子們同樣經歷著“上學難”。
“每天5點就要起床,走1個多小時的山路才能到學校。”原斗底村村民羅應和說,那條山路他家孩子不知道走了多少趟。“要是想去縣城,頭一天出發,第二天才能回來,光山路就要走上好幾個小時。”
2016年,羅應和一家成為惠水縣第一批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全村24戶109人一同搬進了明田街道新民社區。“現在孩子上學走路5分鐘就到了!社區還開設了‘四點半課堂’專門輔導孩子們做家庭作業,孩子成績進步了不少,這是我作為家長最開心的事兒!”
易地扶貧搬遷,讓一些貧困家庭終于有了自己的房子。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腰市鎮江山村的王維,3年前考上復旦大學,成了父母的驕傲。
“我們有房子了!”大一寒假,王維接到媽媽電話的時候一度不敢相信。
在王維的記憶中,她家沒有自己的房子。“爸媽一直在新疆打工,家里的老房子早就坍塌了。我從小和哥哥借住在姑姑家,從六七歲一直住到了十八歲。”而今,一家四口終于擁有了自己的“避風港。”王維說,她的新家就在腰市鎮的集中安置點,很漂亮!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全國共建成安置住房266萬余套,戶均住房面積80.6平方米;配套新建或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6100多所、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萬多所、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萬多所、養老服務設施3400余個、文化活動場所4萬余個。
“搬出來,還要有活兒干”
“搬出大山,不等于脫貧了。”在如今已擔任新民社區黨支部書記的羅應和看來,就業才是最大的問題。
在幫助大家就業的路上,他碰過壁。有一次,他組織了35名村民去惠水縣經濟開發區一家企業面試。但負責人告訴他:“小羅,你帶來的人不是我不想要,而是我不敢要!有很多問題,比如三天兩頭想請假;不講衛生,兩手一捏,鼻涕就甩到公司墻上,這樣的員工叫我們怎么接收?”
“這一席話說得我很想哭!”羅應和開始思考如何幫助搬遷群眾找到工作,那段時間他幾乎天天失眠。“琢磨來琢磨去,我萌發了對大家進行分批分類培訓的想法。”說干就干,他立刻開始籌備起“移民技術技能培訓夜校”,號召村民們參加培訓。
在保安培訓班上,作為一名退伍軍人,羅應和親自教大家站軍姿、守紀律、聽指揮,讓大家明白團隊的力量。
第一期培訓班結束后,他帶著培訓合格的38人再次面試了那家企業,最終全部錄取。后來,參與夜校培訓的人越來越多,125期培訓班共培訓了3856人,成功幫助1856人到惠水縣經濟開發區的企業務工。
“我們社區還有2個扶貧車間,一個做服裝加工,另一個做我們地方特色的‘唐娃娃’。”說話間,羅應和從背包里拿出了兩個“唐娃娃”,自豪地向記者介紹了起來,“黔南州是苗族、布依族混居,我想把少數民族文化也從大山里搬出來。”據他介紹,“唐娃娃”扶貧車間作為民族文創產業,今年已經接到了100萬元的訂單,員工月收入達1800-2500元。
同村的王華平,家有年近古稀的父母,沒有穩定收入來源,過去只能靠低保度日。直到參加“移民技術技能培訓夜校”,他掌握了一定的電工技能,順利成為一名企業工人。如今的王華平,工作認真,也漸漸存下積蓄,有了自己的小家。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幫助358萬搬遷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實現了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至少1人就業。
“這就是滿滿的幸福”
“早就想搬出來了!”羅應和說,過去在山上住的時候只能靠采草藥勉強維持生計,一年到頭也沒幾個錢,從小他就立志一定要走出大山。“搬出來快5年了,大家的生活好了,工作也有了。我們村24戶中23戶都買了小汽車,這就是滿滿的幸福啊!”
走出大山搬入新居,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過上了新生活。嶄新的樓房,現代化的社區,便捷的交通……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勁頭更足。
“我爸現在可愛炫耀了!”王維說,有一天媽媽“氣哄哄”地給她打電話:“你爸又跟我炫耀他會用電腦!我也要學電腦,你回來趕緊教教我!”搬遷后,王維父親在社區找到了一個公益性崗位,平日負責收水電費,有了固定工資。年底家里還能收到產業扶貧的分紅,哥哥畢業后有了穩定的工作,學校對王維也有相應的補助政策,一家人的生活平淡而幸福。
當然,適應新生活需要一個過程。“有的搬遷戶幾十年沒出過大山。”廣西柳州市三江縣古宜鎮鼓樓坪社區黨支部書記楊顯清介紹,三江縣一共有16個民族,“思想要跟進,生活習俗也要改變。即使是垃圾清潔這種很微小的工作,都需要跟大家面對面溝通。工作做久了,我發現不僅年輕人適應了,中老年人也慢慢習慣、喜歡上了現在的生活環境。這讓我很有成就感。”
“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目前,“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超過30%。
走出大山搬進新房,有活兒干有錢掙,大伙兒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